雙重夾擊:新冠與腸病毒共伴下的嬰幼兒健康危機
當我們以為新冠疫情已逐漸遠去,生活得以恢復常態時,意想不到的健康威脅卻以另一種形式悄然出現。近日,一則關於一名16個月大男童同時感染新冠病毒及腸病毒並發嘶吼症,情況危殆的新聞,再次拉響了警報。這不僅是一個獨立的個案,更像是一個縮影,揭示了在後疫情時代,病毒共感染對嬰幼兒健康可能造成的嚴重衝擊。這雙重夾擊下的健康危機,值得我們深入關注與警惕。
新冠病毒的陰影未散:變異病毒株的持續威脅
首先,我們不能忽視新冠病毒的持續存在與變異。儘管大眾的關注度已不如前,但新冠病毒並未消失,反而不斷變異出新的病毒株。最新的監測數據顯示,與JN.1相關的變異病毒株XDV在香港本地的流行率呈上升趨勢。這表明病毒仍在社區中活躍傳播,尤其對於未接種疫苗的嬰幼兒而言,感染風險依然存在。即使許多成年人可能症狀輕微,但對於免疫系統尚未完全成熟的嬰幼兒來說,感染新冠病毒仍有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
腸病毒的季節性挑戰:對嬰幼兒的潛在威脅
與此同時,腸病毒作為另一種常見的兒童傳染病,其威脅也正隨著季節變化而升高。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含多種型別,容易在家庭及人口密集場所傳播。大多數成年人感染腸病毒後症狀不明顯,但5歲以下嬰幼兒是腸病毒重症的高危險群。腸病毒感染可能導致口腔潰瘍、手足口病等症狀,嚴重時更可能引發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致命併發症。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腸病毒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這使得腸病毒成為嬰幼兒健康的潛在威脅。
雙重感染的疊加效應:危險的併發症
當新冠病毒與腸病毒這兩種看似不同的病毒同時感染同一個體,尤其是在免疫力相對較弱的嬰幼兒身上,情況將變得更加複雜和危險。這名16個月大的男童正是這種雙重感染的受害者,同時感染了新冠病毒和鼻病毒/腸病毒,並發了嘶吼症。嘶吼症是一種常見於兒童的呼吸道疾病,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導致聲帶周圍腫脹,引起咳嗽、聲音沙啞和呼吸困難等症狀。當兩種病毒同時攻擊呼吸系統,炎症反應可能加劇,導致更嚴重的呼吸道阻塞,危及生命。
這起個案的嚴重性在於,它突顯了病毒共感染可能帶來的疊加效應。雖然單獨感染新冠或腸病毒都可能引發嚴重症狀,但同時感染可能導致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或者兩種病毒共同作用於同一器官,進而引發更嚴重的併發症,如嘶吼症等。對於嬰幼兒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防護措施的再檢視:疫苗接種與個人衛生
面對病毒雙重夾擊的威脅,我們需要重新檢視並加強防護措施。首先,疫苗接種仍然是預防新冠病毒感染和降低重症風險的有效手段。對於符合接種條件的嬰幼兒,及時接種新冠疫苗初始劑次至關重要。雖然這名危殆男童未接種新冠疫苗,但這起個案恰恰提醒了我們,疫苗的保護作用不容忽視。同時,對於其他兒童常見傳染病,如流感等,也應考慮按時接種疫苗,以降低共感染的風險。
其次,個人衛生習慣的養成和環境清潔消毒依然是預防病毒傳播的基石。勤洗手,特別是出入公共場所後、進食前、如廁後,務必使用肥皂和清水按照「濕、搓、沖、捧、擦」的步驟正確洗手。需要注意的是,酒精對腸病毒的消毒效果有限,不能取代濕洗手。此外,定期對家居和兒童經常接觸的物品進行清潔消毒,也能有效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提高警覺:及時識別重症前兆
除了預防措施,家長和照顧者也需要提高警覺,及時識別嬰幼兒感染後的重症前兆。對於腸病毒感染,疾管署提醒,如果嬰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症狀,應儘速送往大醫院接受治療。雖然這些症狀主要是針對腸病毒重症的提醒,但在病毒共感染的情況下,任何異常症狀都應引起重視,及時就醫,尋求專業評估和治療。
社會的責任:加強監測與資訊透明
除了個人和家庭層面的努力,社會也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衛生部門需要加強對社區中病毒傳播的監測,特別是針對兒童易感的病毒,如新冠病毒變異株和腸病毒型別。及時、透明地發布監測數據和風險評估,有助於公眾了解疫情動態,提高警惕。此外,加強健康教育,普及病毒防護知識,特別是針對嬰幼兒家長,提高他們對病毒共感染風險的認識和應對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回望與前瞻:共存時代的挑戰與應對
這起令人心痛的個案再次提醒我們,在與病毒共存的時代,健康挑戰依然嚴峻。我們不能因為對新冠疫情的疲憊而放鬆警惕,更不能低估病毒共感染對脆弱群體的潛在威脅。從這名16個月大男童的經歷中,我們看到了雙重感染的危險性,也認識到加強防護、提高警覺、及時應對的重要性。
未來,病毒共感染的情況可能會越來越常見,我們需要做好準備,以更科學、更系統的方式來應對。這包括持續的疫苗研發與接種策略優化,更全面的病毒監測體系,以及更深入的病毒交互作用研究。同時,提升公眾的健康素養,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建立健康的家庭與社區環境,是應對各種病毒威脅的長遠之計。這起個案是一個沉痛的提醒,但也應成為我們加強防護、保障嬰幼兒健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