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稅戰現曙光 川普稱協議有望

「與中國達成協議可能性非常大」:一探特朗普關稅戰下的貿易迷思

風雨欲來,卻又峰迴路轉?

國際財經的浪潮總是波濤洶湧,特別是當世界兩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關係出現波動時,更是牽動全球敏感的神經。近年來,一場始於關稅的「貿易戰」讓世界屏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政府頻頻揮舞關稅大棒,試圖重新定義中美之間的貿易規則。然而,就在這看似劍拔弩張的時刻,特朗普卻拋出了「與中國達成協議可能性非常大」的論調,這究竟是山雨欲來前的短暫寧靜,還是局勢真正轉圜的信號?讓我們深入剖析這場關稅戰下的貿易迷思。

關稅大戰的烽煙與代價

中美貿易戰並非一朝一夕形成,其根源可追溯至美國認為對華貿易存在巨額逆差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自2018年起,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一系列關稅,從最初的針對鋼鋁產品到後來擴大到數千億美元的商品清單,稅率也不斷攀升。例如,美國一度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高達145%的關稅。中國也隨即採取反制措施,對部分美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

這場關稅戰對全球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首先,它擾亂了原有的全球供應鏈。許多依賴中國進口的美國企業面臨成本上升的壓力,而中國出口商的產品需求則有所下降。為了降低風險,不少企業開始重新評估其全球供應鏈,尋求多元化的採購和生產地點,這導致越南、墨西哥、印度等地成為替代製造中心。

其次,貿易戰也對農業和食品工業造成了衝擊。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如大豆和豬肉加徵關稅,導致美國農民的出口量下降,面臨財務壓力。 儘管在後續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中國承諾增加對美國農產品的購買,但關稅的陰影依然存在。

此外,金融市場也未能倖免。貿易談判的不確定性和關稅的變動引發了市場大幅波動,股票價格和貨幣匯率隨之起伏,增加了投資者和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難度。 美股、美債、美元曾一度出現「三殺」局面。

特朗普的策略與中國的應對

特朗普政府的貿易策略具有明顯的「美國優先」色彩,他認為透過關稅手段可以迫使中國接受其提出的貿易條件,包括降低貿易逆差、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及開放國內金融市場等。 他多次強調,關稅是解決貿易逆差的有效工具,能為美國帶來額外收入。 甚至將關稅比作美國經濟的「良藥」。

然而,特朗普的言論和政策並非一成不變,常常展現出反覆無常的特點。他曾表示希望與中國達成協議,並對達成協議的可能性表示樂觀,甚至預期在「未來三到四周內」達成協議。 同時,他也揚言會大幅下調對中國商品的鉅額關稅。 但另一方面,他也可能會再度加碼關稅,例如對中國商品加徵10%甚至更高的關稅。 這種反覆的態度,讓外界難以捉摸其真實意圖。有分析認為,特朗普的策略是先施壓,再將「部分取消」包裝成「重大讓步」,試圖將中國置於被動地位。

面對美國的關稅施壓,中國的態度則相對堅定。中方強調,貿易戰損害雙邊經貿關係的發展,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為是錯誤的。 中國認為,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雙方應通過平等對話和互利合作解決分歧。 中方也多次重申「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的立場,並強調如果美方執意採取單邊措施,中方將採取一切必要反制措施,捍衛自身合法權益。 中國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減輕貿易戰的影響,包括加強與美國以外國家的貿易關係,深化與東南亞、歐盟等夥伴的合作。

協議的可能性與背後的考量

儘管貿易戰帶來諸多挑戰,但特朗普多次提及達成協議的可能性,這背後可能存在多重考量。一方面,關稅戰對美國自身經濟也造成了一定影響,例如美國股市和債市表現不佳,以及未來潛在的流動性危機和利率重估等風險。 尤其在美國國債迎來集中到期高峰時,這些風險更值得關注。 另一方面,美國民眾對於提高對華關稅是否會帶來好處也存在懷疑態度,過半受訪者認為關稅將對美國及個人造成負面影響。

對於中國而言,達成協議也有其益處,例如可以緩解部分行業面臨的壓力,並為經濟發展創造更穩定的外部環境。

然而,達成協議的過程充滿變數。特朗普的「坐地還錢」式談判風格、中國的堅定立場,以及雙方在核心議題上的分歧,都可能影響談判的進展。同時,地緣政治因素也可能限制雙方的妥協空間。

總結:迷霧中的方向

特朗普口中的「可能性非常大」的協議,是在複雜的國際貿易格局和國內外因素交織下產生的。關稅戰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既對全球供應鏈、特定產業和金融市場造成衝擊,也促使各方重新思考和調整其貿易策略。

未來中美能否達成新的貿易協議,以及協議的內容和影響如何,仍充滿不確定性。這場關稅戰不僅僅是兩個國家之間的較量,更是對全球貿易體系和規則的一次深刻考驗。在這個充滿迷霧的時刻,各方都需要保持謹慎,並為可能的各種結果做好準備。只有通過平等對話和務實合作,才能真正化解貿易分歧,為全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找到可持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