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應對積金撤資新招 儲錢策略多元化

強積金對冲機制取消 商界儲備策略與金融產品新趨勢
香港強積金制度自2000年實施以來,「對冲機制」長期被視為削弱僱員退休保障的關鍵缺陷。隨着社會共識逐步形成,政府於2025年5月1日正式取消該機制,標誌着勞工權益保障進入新階段。此舉直接影響全港34萬名僱主與逾300萬打工仔的權責關係,更牽動金融業界推出創新產品應對資金需求。本文將剖析政策轉變的核心影響、商界儲備策略及金融市場的連鎖反應。

政策轉變:終結25年爭議

強積金對冲機制允許僱主以強制性供款抵銷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俗稱「兩金」),過去25年間累計沖走逾580億港元僱員權益[4]。勞工團體多年來批評此舉令退休保障形同虛設,尤其基層員工退休時實際可提取金額大幅縮水。政府最終通過分階段補貼方案促成改革,今日起全面禁止對冲行為[4]。

此項變革迫使企業重新審視人力成本結構。餐飲、零售等勞動密集型行業首當其衝,部分中小企已開始調整現金流預算。有會計師事務所調查顯示,約六成受訪企業計劃增加營運儲備應付潛在「兩金」支出[4]。

商界應對:三層次資金部署

面對新增財務負擔,不同規模企業採取差異化策略:

1. 現有盈餘撥備
大型上市公司普遍透過內部資源調配解決問題。某上市地產集團在2024年年報中預留3億港元作相關撥備;連鎖快餐集團則將年度盈利5%劃入專項基金[4]。這種方式雖不影響日常營運,但可能壓縮股東分紅空間。

2. 保險產品轉嫁風險
保險業迅速推出新型責任險種。「長期服務金綜合保障計劃」結合傳統保險與投資成分,允許企業按月繳費建立資金池;另有銀行推出「彈性信貸額度」,以未來「兩金」支出作為抵押品提供低息貸款[4]。這些工具幫助企業將不確定負債轉化為固定成本。

3. 薪酬結構調整試水溫
個別專業服務公司開始修訂合約條款:新入職員工若主動放棄追討「兩金」,可獲額外月薪2%作補償;亦有物流公司引入績效獎勵替代部分固定薪資比例。不過此類做法尚處灰色地帶,勞工處表明將加強巡查防止變相剝削。

金融創新:機遇與監管挑戰同步浮現

銀行保險業看準商機開發多種配套方案:恒生銀行推出「MPF+儲蓄計劃」,允許客戶將額外供款部分投資於高流動性貨幣基金;友邦保險則設計出連結外匯期權的結構性存款產品[4]。這些創新雖提升資金運用效率,卻衍生出複雜性過高、透明度不足等新問題。

積金局最新指引要求所有相關產品必須清晰列明費用結構及提前贖回罰則;證監會亦加強審查涉及衍生工具的退休儲蓄方案。業內人士透露至少三家機構的新產品因條款含糊被要求重新設計說明書[4]。

這場制度改革既是勞資關係的分水嶺也是金融創新的催化劑。短期內可能推升中小企結業潮風險——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估算約8%微型企業需重組才能維持經營;長遠而言卻促使本港退休保障體系向專業化、市場化方向進階。「後對冲時代」的真正考驗在於如何平衡僱主承擔能力與僱員合理權益——這不僅是會計賬目問題更是社會契約的重塑過程。[^註]

(全文共798字)

[^註]: 本文數據及案例均引用自明報教育網2025年5月1日報道《積金對冲今撤商界多招儲錢應對部分預留撥備同銀行保險界商『額外供款產品』》及其他公開資料

資料來源:

[1] news.mingpao.com

[2] life.mingpao.com

[3] news.mingpao.com

[4] life.mingpao.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