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音擬重組美國業務

時尚巨頭希音,這家在全球快時尚領域掀起巨浪的公司,近期傳出正在考慮重組其在美國的業務。這不僅僅是企業內部的一次調整,更是在複雜多變的國際貿易環境下,一場策略性的應對與轉型。美國市場佔希音年收入約三分之一,其業務動態牽動著全球目光,尤其是在公司正準備在倫敦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的關鍵時刻。

風雲變幻下的策略考量

希音考慮重組美國業務的背後,主要受到美國潛在的關稅政策變化的影響。 特別是針對價值低於800美元的進口商品免除標準海關程序和關稅的「小額免稅」(de minimis)政策即將結束,這將對希音以低成本從中國直郵商品的商業模式產生巨大壓力。 據報導,取消這項政策後,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可能面臨高達120%甚至145%的關稅。 如此顯著的成本增加,無疑是希音必須嚴肅面對的挑戰。

供應鏈的全球大挪移

為了應對關稅風險,希音正在考慮的一個主要方案是將銷往美國市場的產品生產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國家。 越南成為一個重要的潛在替代地,因為它擁有較低的勞動力成本、成熟的服裝製造業基礎,以及有利於與美國貿易的自由貿易協定。 希音甚至提供更高的採購價格和更大的訂單,以鼓勵其中國供應商在越南設廠。 除了越南,希音的供應商也在巴西設有工廠。

這種供應鏈的多元化不僅是降低關稅成本的手段,也是分散地緣政治風險、提高供應鏈韌性的策略。 面對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將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成為許多跨國企業的共同選擇。

IPO之路的變數與堅持

希音一直在推進其上市計劃,此前曾傳出在美國秘密提交IPO申請的消息,但後來轉向考慮在倫敦上市。 路透社報導稱,希音已經獲得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對其IPO的批准。 然而,美國關稅政策的變化,為其在倫敦的IPO蒙上了一層陰影。 如果關稅對其美國業務造成持續性損害,可能會迫使希音推遲其備受期待的倫敦IPO計劃。

儘管面臨外部挑戰,希音執行主席唐偉表示,公司仍然致力於推進上市計劃,認為上市有助於贏得公眾信任並提高透明度。 他也強調,公司正努力確保消費者不會受到關稅風暴的影響,並且目前尚未看到美國業務放緩的跡象。

成本壓力的傳導與市場競爭

關稅成本的上升,最終可能會轉嫁給消費者。 據報導,希音和Temu等電商平台已經告知美國消費者,由於關稅變化導致營運成本上升,將從4月25日起調整美國地區的產品價格。 這對以低價著稱的希音和Temu來說,無疑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可能影響其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

同時,為了應對成本壓力,希音和Temu也在大幅削減在美國的線上廣告支出。 這對依賴其廣告收入的科技公司如Meta和Google等也產生了影響。

轉型與應變的未來

希音正試圖從單純的「低價快時尚」向「品牌化」轉型,並拓展平台模式,開始銷售家居、美容、電子產品等,並推出針對第三方賣家的扶持計劃,與亞馬遜和Temu等平台展開競爭。 此外,希音還透過收購部分Forever 21、Brooks Brothers等品牌的母公司SPARC集團股份,來擴大其品牌組合。

總的來說,希音考慮重組美國業務,是全球貿易政策變化和市場競爭加劇下的必然反應。這場變革不僅考驗著希音的應變能力和策略彈性,也折射出全球供應鏈正在經歷的深刻調整。未來,希音能否在新的挑戰下保持增長勢頭,並成功實現其上市目標,將取決於其能否有效應對關稅壓力、優化供應鏈佈局,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新的突破口。

結語

希音的美國業務重組計劃,猶如一場在棋局中應對變數的精彩佈局。關稅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挑戰,但透過供應鏈的彈性調整和業務模式的多元化,希音正積極尋找突圍之路。這不僅關乎一家企業的興衰,更是全球化時代下,企業如何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一個縮影。希音的下一步棋,將是市場和業界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