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局勢風雲變幻,內部發展面臨挑戰之際,中國共產黨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上海主持召開了部分省區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為即將到來的「十五五」(2026-2030年)規劃定調。這次會議不僅標誌著「十四五」規劃即將收官,更為下一個五年的發展藍圖拉開序幕。習近平在會中強調,面對複雜多變的形勢,必須科學謀劃好「十五五」時期的發展,這不僅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經驗,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政治優勢。
時與勢的考量:前瞻國際變局
習近平在座談會上指出,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前瞻性地把握國際形勢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並因勢利導調整經濟布局。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緊張加劇,這些都對中國的貿易、科技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構成挑戰。 在此背景下,習近平強調要通盤考慮內外部風險挑戰,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增強維護安全能力,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發展的主旋律:辦好自己的事,擴大開放
面對外部的不確定性,習近平強調要堅定不移地「辦好自己的事」,同時堅定不移地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這意味著中國將在保持自身發展定力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爭取更多的發展機遇。 為了穩定經濟基本盤,習近平提出要多措並舉「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 這四「穩」是應對當前經濟壓力的重要抓手,旨在提振市場信心,激發經濟活力。
核心驅動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在謀劃「十五五」時期的戰略重點時,習近平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了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 新質生產力被定義為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 為此,需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實體經濟為根基,全面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新興產業,並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此外,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以及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都被視為築牢新質生產力發展基礎的關鍵舉措。
規劃的科學性與連貫性
習近平強調,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政治優勢。 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準確把握其階段性要求,著眼於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逐個領域合理確定目標任務,提出思路舉措。 對於各項目標任務,要深入分析論證,確保科學精準並能夠如期實現。 同時,要統籌謀劃,抓住關鍵性、決定性因素,把握好節奏和進度,注重鞏固拓展優勢,突破瓶頸堵點,補強短板弱項,提高質量效益,以與整體目標保持一致。
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因此,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不忘初心,將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穩步推動共同富裕。 這包括深入研究優化區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並採取有效措施穩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總結:面向未來的關鍵五年
「十五五」時期(2026-2030年)是中國邁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關鍵五年。 在「十四五」規劃即將收官之際,科學謀劃好下一個五年的發展,對中國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提出的「適應形勢變化,把握戰略重點,科學謀劃」的總體要求,體現了中國領導層對當前內外部環境的清醒認識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戰略考量。 通過前瞻國際變局、堅定辦好自己的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並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旨在繪就一幅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為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