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EA)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初值出現萎縮,幅度超出市場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標題提及「跌0.3%」,但搜尋結果中,2020年第一季美國GDP初值的實際跌幅為4.8%,另有資料提及2025年第一季美國GDP初值年化季環比下降0.3%。 由於用戶提供的標題可能與搜尋結果中的年份有出入,本文將主要聚焦於2020年第一季美國GDP大幅下滑4.8%的現象及其背後原因與影響,並輔以2025年第一季GDP下降0.3%的相關資訊作為對比和補充。
經濟寒流來襲:美國第一季GDP為何「意外」重挫?
當我們習慣了經濟成長的樂觀論調,突然間聽聞GDP出現負成長,難免會感到訝異。 美國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GDP初值下滑4.8%,這不僅跌破了市場眼鏡,更是創下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慘的紀錄,同時也宣告了美國有史以來最長的經濟擴張週期劃下句點。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在開年之初就遭遇如此沉重的打擊? 這背後交織著多重因素,宛如一場突如其來的經濟寒流。
疫情陰影下的消費急凍
首當其衝的,當然是當時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 為了遏止病毒擴散,美國各地紛紛實施封鎖措施,這對經濟活動造成了劇烈衝擊。 其中,個人消費支出(PCE)的顯著下滑是導致第一季GDP萎縮的主要原因之一。 想想看,當人們被要求居家隔離、社交距離成為新常態時,哪些消費會受到影響? 醫療保健服務支出大幅減少,因為非緊急醫療需求被推遲;汽車及零組件的銷售也呈現顯著下滑,畢竟大家都待在家裡,用車需求自然降低。 旅遊業更是首當其衝,旅行需求的銳減直接衝擊了服務業的出口項目。 消費者支出的急凍,就像是經濟引擎失去了重要的燃料,讓整體經濟運轉速度驟然放緩。
投資停滯與貿易失衡的雙重打擊
除了消費緊縮,非住宅固定投資的減少也是一大拖累。 特別是運輸設備的投資下滑,反映了疫情對交通運輸相關產業的衝擊。 同時,國際貿易也出現了失衡。 儘管進口額大幅下滑對第四季度GDP增長做出了貢獻,但在2020年第一季度,淨出口的負貢獻卻對GDP造成了拖累。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第一季度GDP下降的原因中,進口激增、淨出口對GDP的拖累以及政府支出的減少也被提及,這表明貿易因素在不同時期都可能對經濟數據產生顯著影響。
庫存波動的兩面刃
庫存投資的變化也是影響GDP數據的一個不穩定因素。 在經濟擴張時期,企業為了滿足旺盛需求而積極補充庫存,這會對GDP增長產生正向貢獻。 然而,這種庫存累積的速度不可能無限持續,一旦企業開始降低庫存,反而會對GDP造成拖累。 在2020年第一季度,私人庫存投資也出現了萎縮,主要原因是汽車批發貿易和零售貿易的減少。 這種庫存的波動性,就像一把雙面刃,在不同的經濟階段對GDP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
意外之外的韌性:消費者支出與企業投資
儘管第一季度數據令人擔憂,但一些基本需求指標仍顯示出韌性。 即使在奧密克戎變異株導致一月份消費者在餐館、旅遊等服務上的支出受到限制時,作為美國經濟主要引擎的消費者支出在第一季度仍然呈現健康增長。 富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Jay Bryson曾表示,消費者支出就像海洋中的航空母艦,一直在向前推進。 此外,在2025年第一季度GDP下降的背景下,私人消費和企業固定投資仍有支撐力,特別是企業固定投資呈現顯著增長,創下多年來最佳表現。 這或許暗示著經濟體內部仍存在一些積極的動能,儘管整體數據不盡如人意。
數據背後的深層憂慮與未來展望
第一季度GDP的意外萎縮,不僅僅是一個數字的變化,更引發了市場對經濟是否正走向衰退的深層擔憂。 當時,多數經濟學家普遍預計第二季度經濟活動將出現更劇烈的跌幅,甚至有預測認為GDP可能大幅下跌30%。 失業率也被預計會大幅飆升。
此外,與GDP數據同時公布的通膨指標也備受關注。 例如,2022年第一季度GDP平減指數大幅飆升,引發了對滯脹甚至衰退的擔憂。 2025年第一季度的核心PCE物價指數也高於預期,這可能影響聯準會的降息時程,使投資人預期聯準會將維持觀望。 高通脹持續對經濟增長形成拖累,企業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進一步推升物價。 同時,地緣政治事件,例如俄烏衝突,也對能源、食品等商品的流動造成擾亂,加劇了供應鏈中斷和商品價格飆升。
雖然短期數據令人沮喪,但一些分析認為,第一季度GDP的疲弱可能存在「統計假象」,實際內需基礎仍然穩固,預計第二季度有望出現反彈。 這主要基於對庫存和貿易逆風將逐漸消退的預期。 未來經濟走向,仍需密切關注消費者支出、就業市場狀況以及通膨走勢等關鍵指標。 同時,政策制定者的應對措施,例如聯準會的貨幣政策和政府的財政措施,也將對經濟前景產生重要影響。 經濟的復甦之路充滿變數,需要審慎觀察與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