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瞬息萬變的國際經濟浪潮中,企業的每一步策略都牽動著未來的發展。近日,快時尚巨頭希音(SHEIN)傳出正考慮重組其美國業務,此舉不僅反映了當前全球貿易環境的挑戰,更隱藏著企業在地緣政治與市場壓力下的應變與求生智慧。這一切,都像是在一盤複雜的棋局中,落下的關鍵一步。
迷霧中的考量:為何要重組美國業務?
根據報導,希音考慮重組美國業務的主要原因,與美國可能恢復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的政策變動息息相關。 特朗普政府時期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對依賴中國供應鏈的企業造成了不小壓力。 此外,美國的小額免稅(de minimis)政策也預計將結束。 該政策允許價值低於800美元的個人包裹免除標準海關程序和關稅,這對以小包裹直接寄送商品給消費者的希音而言,提供了成本優勢。 一旦這項政策結束,希音在美國市場的物流成本恐將大幅增加,進而削弱其賴以成功的低價策略。 美國業務佔希音年收入的三分之一,面臨巨大壓力。
除了關稅和免稅政策的影響,希音的美國業務重組也可能與其在倫敦的首次公開發行(IPO)計劃有關。 美國的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可能對其IPO構成潛在風險。 為了確保上市順利並贏得公眾信任,提高透明度,希音執行主席曾表示致力推進上市計劃。
重組的可能路徑與潛在影響
消息人士透露,希音正在考慮的一個重組方案是將銷往美國市場的產品生產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國家。 這種「China Plus One」策略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趨勢下越來越普遍。 希音已在越南等國家建立生產基地,部分原因就是為了規避關稅壁壘。 越南勞動力成本較低,加上普惠制關稅待遇,吸引希音將部分產能轉移至此。 透過在越南設立生產線,既能規避關稅,又能維持供應鏈的敏捷性。
然而,供應鏈的轉移並非易事,需要大量的資本和時間。 這也可能對中國國內的相關產業造成影響。 此外,希音的擴張也引發了對其供應鏈資訊安全和客戶數據安全的擔憂。 美國安全專家警告,希音的軟體可能獲取敏感供應鏈數據,存在間諜活動或數據收集的風險。 儘管希音已將總部遷至新加坡,並表示美國消費者數據儲存在微軟和亞馬遜的雲端服務中,但其供應鏈和倉庫仍在中國境內,數據獲取問題仍受到關注。 希音也正在從微軟的雲服務轉向其他供應商,這可能對微軟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挑戰與應變:希音的全球化棋局
希音作為一家以「柔性供應鏈+低價策略」聞名全球的快時尚平台, 面對著多重挑戰。 除了地緣政治和貿易政策的壓力, 它還面臨著來自Temu、速賣通、TikTok等其他跨境電商平台的激烈競爭。 同時,公司也因為其商業模式引發了版權侵犯、數據爬取等爭議。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希音正在積極尋求與更多品牌合作,拓展時尚和服裝以外的產品線,例如日用品、玩具和化妝品等。 這種「亞馬遜化」的策略旨在搶佔更多電商市場份額,打造一個包羅萬象的平台。 此外,希音也在大力投資美國市場的基礎設施,計劃在2025年前新建兩個配送中心,以縮短配送時間並提高效率。 這也反映出其深耕美國市場的決心。
希音的發展軌跡,是全球化企業在複雜環境下求存和應變的一個縮影。 從依賴單一生產基地,到探索多元化供應鏈;從專注於快時尚,到拓展全品類電商平台;從面臨監管審查,到積極推進IPO以提高透明度,希音的每一步都在尋找平衡與突破。
前行的十字路口
希音考慮重組美國業務的舉動,是其全球戰略調整的重要一環。 這不僅是對外部環境變化的被動反應,更是其主動適應並尋求新發展機遇的體現。 未來,希音能否成功化解地緣政治、市場競爭和自身發展模式帶來的挑戰,其美國業務的重組將是一個關鍵的觀察點。 這盤複雜的全球化棋局,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