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員揭秘經紀可任選如夜總會 潛規則開單先除衫

引言
香港保險業近年蓬勃發展,2024年長期有效業務保費收入達5,374億港元,按年增長11.4%[1]。然而光鮮數據背後,行業生態暗藏灰色地帶。近期業界流傳「保險經紀可任揀如夜總會」的比喻,揭露從業員為開單不擇手段的潛規則。本文將透過行業數據與前線實況,解構佣金驅動下的扭曲生態。

佣金結構誘發短期行為
保監局數據顯示,2024年新造保單保費達2,198億港元[1],其中分紅業務佔個人非相連業務近九成。這種產品設計導致佣金集中於首年支付,代理人獲取高額佣金後離職率攀升[2]。有資深經紀透露:「首年佣金可達保費50%,部分公司甚至提供『隱形獎勵』。」這種制度變相鼓勵「即食文化」,從業員為求快速成交不惜鋌而走險。

內地訪客新造保單貢獻628億港元[1],跨境銷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據內地媒體調查,香港保險佣金普遍較內地高出逾倍[5],催生「前店後廠」模式——內地中介違規推介客戶赴港投保以獲取分佣。這種利益同盟甚至衍生「介紹人返佣」等違規操作[5],形成跨地域監管漏洞。

性別權力不對等現象惡化
業界盛傳「先開單先除衫」的潛規則並非空穴來風。在高度競爭環境下,部分團隊主管利用職權進行性別剝削。「新人要入組就要過三關:陪酒、陪遊、陪睡」,某匿名經紀形容團隊文化猶如夜總會選秀,「女經紀被當成商品展示」。這種畸形生態在中小型保險公司尤為嚴重,反映行業自律機制失效。

值得注意的是,「合資格延期年金」雖錄得45億港元新造保費[1],但這類長線產品因佣金攤分周期長而遭冷待。相反能快速套現的高風險投資相連產品更受追捧,進一步加劇銷售倫理問題。

監管改革刻不容緩
面對亂象頻生,政府近期接納覆檢委員會建議強化投訴處理及中介發牌制度[4]。值得關注的是保監局正研究引入「平緩機制」,將分紅保單的首年佣金攤分至多個年度支付[2]。此舉雖可能降低短期套利誘因,但需配合加強銷售過程錄音錄影等科技手段才能治本。

市場亦出現良性轉變跡象:70,000份合資格延期年金反映部分消費者趨向理性配置資產;危疾及醫療保險佔內地客需求33%的結構變化顯示保障意識提升;退休計劃業務22%增幅揭示人口老化帶動長期規劃需求上升。[1]

香港作為全球最自由保險市場之一正面臨轉型陣痛。當6,378億港元毛保費總額刷新紀錄之際(見下表),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從業員尊嚴成為關鍵課題:

| 指標 | 2024年表現 | 同比變化 |
|—————|————-|———-|
| 長期業務毛保费 | 5,374億港元 | +11.4% |
| 新造保单保费 | 2,198億港元 | +21.4% |
| 内地访客贡献 | 628億港元 | +6.5% |

真正的改革需要從根本重塑價值鏈——建立透明化的薪酬披露機制、引入客戶評價系統制衡代理人權力、運用區塊鏈技術追蹤跨境資金流向或許是未來方向。畢竟當保障淪為數字遊戲時,「守護生命價值」的行業初衷已然迷失在鈔票堆砌的迷宮裡。[1][2][5]

資料來源:

[1] www.ia.org.hk

[2] www.ia.org.hk

[3] www.hkma.gov.hk

[4] www.news.gov.hk

[5] www.163.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