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風雲:內銀「硬淨」不再?友邦逆勢揚帆
香江股市向來風譎雲詭,每日上演著不同的戲碼。在這金融舞台上,有時是科技股風光無限,有時是傳統產業力挽狂瀾。然而,近日的港股市場,卻呈現出一個令人玩味的情景:一向被視為「穩如泰山」的內地銀行股集體承壓,而保險巨頭友邦(1299)卻逆風高飛,股價飆升。這究竟是市場情緒的短暫波動,還是預示著更深層次的結構性變化?讓我們一同深入剖析這場「冰火兩重天」的市場現象。
風向突變:港股為何曾現倒跌?
四月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港股開盤時似乎延續了前一交易日的樂觀情緒,恒生指數小幅高開。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內地四月份製造業PMI數據的公布,市場情緒急轉直下。數據顯示,中國官方製造業PMI為49,低於市場預期,這無疑給本已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蒙上了一層陰影。受此影響,恒指迅速掉頭向下,一度下跌超過150點。 儘管午后跌幅有所收窄,但盤中的這一跳水, clearly 表明了宏觀經濟數據對市場情緒的直接衝擊力。
除了內地經濟數據的影響,全球市場的氛圍也對港股產生了一定作用。儘管隔夜美股因就業和消費信心數據疲弱而帶動債息回落,並可能增加聯儲局減息機會,同時市場憧憬貿易談判取得進展而錄得回升,但港股並未能完全跟隨美股的強勁表現。 這也反映出港股自身所面臨的一些獨特壓力。
內銀「捱沽」:業績與風險的雙重考驗
在此次市場調整中,「內銀股」的表現尤為引人關注。多隻內地大型銀行股集體下跌,成為拖累大市的主力。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近期公布的內地銀行第一季度業績未能給市場帶來驚喜,甚至有些令人失望。六大國有銀行中,只有農行和交行錄得純利按年增長,其餘四大行純利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 其中,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純利按年減少近4%,中國銀行和郵儲行也分別下滑。 淨息差的收窄是導致盈利表現不佳的重要原因。
其次,市場對內地經濟前景的擔憂也對內銀股構成壓力。儘管中央政府近期推出了一系列救市措施,包括降準降息、降低房貸首付比例以及引導資金進入股市,但在大環境和基本面沒有根本改善的情況下,市場擔心這些措施可能會增加銀行的信貸風險。 有分析指出,救市措施可能將部分下行風險轉移到銀行身上,這成為市場逐漸消化政策細節後對內銀股轉向反應的原因。
此外,中美貿易關係的不確定性也對內銀股的盈利前景構成影響。有分析預計內地第二季度經濟形勢可能更為嚴峻,而中美關稅問題的未明朗化,預料將對內銀的盈利造成壓力。
友邦「飆升」:新業務價值的強力支撐
與內銀股的慘淡表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友邦保險(1299)股價在此次市場波動中逆勢大漲,盤中一度飆升近6%。 友邦股價的強勁表現,主要得益於其首季業績的利好。公司公布的第一季度業績顯示,新業務價值按固定匯率計算增長13%,達到14.97億美元,年化新保費增長7%。 這一表現好於市場普遍預期,為股價上漲提供了有力支撐。
此前,市場對友邦的擔憂主要集中在新業務價值利潤率的持續下挫以及缺乏新的股東回報計劃。 然而,最新的業績數據似乎緩解了部分擔憂。儘管面臨宏觀經濟逆風,包括本地貨幣貶值、股市波動及中國通縮壓力等可能影響內含價值及新業務價值增長,但一些逆風因素已開始逆轉,如美國利率下降趨勢及中國股市反彈,這些因素應有助提升友邦的投資回報及淨資產。
值得注意的是,友邦在內地的業務擴展也為其帶來新的增長動力。公司獲准擴展至安徽和山東兩個新省份,這兩個省份在2023年貢獻了超過11%的國內生產總值,顯示出巨大的市場潛力。 過去三年,友邦中國的新業務價值一直優於其他市場,主要受地域擴張和穩健的新業務價值率推動,分析員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
市場啟示:風險與機遇並存
此次港股市場內銀股承壓而友邦逆勢上揚的現象,給投資者帶來了深刻的啟示。在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單純依靠過去的經驗和認知是不足夠的。
首先,內銀股的下跌提醒我們,即使是看似穩健的藍籌股,也可能受到宏觀經濟和行業政策變化的影響。投資者需要密切關注經濟數據、行業趨勢以及政策動向,審慎評估風險。
其次,友邦股價的強勁表現則凸顯了公司自身基本面的重要性。在市場情緒波動時,具有良好業績和清晰增長前景的公司更容易受到資金的青睞。新業務價值的增長,特別是內地市場的擴展,為友邦提供了堅實的增長基礎。
總而言之,港股市場的每一次波動都蘊含著風險與機遇。內銀股的「捱沽」和友邦的「飆升」,是當前市場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對於投資者而言,深入了解市場動態,審慎評估個股基本面,並保持靈活的投資策略,才能在這變幻莫測的市場中把握機會,規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