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工作模式變革浪潮席捲,香港職場近年亦出現彈性工時實驗。2025年復活節期間,部分企業推出「限定四星期放1返4」特別安排,引發打工仔對縮短工時的熱烈討論。這種將傳統五天工作制壓縮為四天的模式,究竟能否真正提升生活品質?本文將透過網民實例、國際趨勢與本地職場文化三方面深入剖析。
根據CTHR報道,有僱主提供3.5天×12小時與5天×8小時的選項供員工選擇,反映彈性工時已成招聘誘因。而Instagram帖文顯示,實際已有企業實施連續四周「做四休三」,配合公眾假期形成長週末效應。這種集中工時模式雖保留總勞動時數(如4天×9小時=36小時),但需面對連續長時間工作的體能消耗問題。值得關注的是,網民普遍傾向選擇壓縮工作日,認為可節省通勤成本並獲得完整休息日進修或照顧家庭。
支持者主張「做四休三」能改善Work-life balance。如網民E分享兼職五日卻僅需每日工作6小時的案例,強調時間自主權帶來的生活質變。然而現實中隱藏著加班文化風險——有文職人員透露即使名義上五天工作,實際仍需週六無償加班。更關鍵的是飯鐘與通勤時間未被納入計算,若每日實際離家達15小時,「偽四天制」反而加劇身心負荷。英國等地推行經驗顯示,成功關鍵在於配套措施是否完善。例如,英國的四天工作周試點計劃中,企業需要確保員工在減少工作日的同時,工作量不增加,並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管理培訓。這些措施有助於確保員工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
本地打工仔對六天工作制深惡痛絕的程度,從「見到返6日嘅工唔會見」等留言可見一斑。但轉型阻力來自多層面:既有僱主慣性監控拍卡紀錄的管控思維,也有地盤工人為生計主動放棄休息日的極端案例。值得玩味的是社交平台「奴工處」的命名本身已折射出勞資權力不對等的社會現實。當日本四年僅8%企業落實週休三日時,香港要突破既有框架更需要制度創新。例如,可以考慮推行更多的法律保障,確保員工的休息權利,並鼓勵企業採用更靈活的工作模式。此外,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支持,幫助企業和員工適應新的工作模式。
這場工時革命的本質是對生命價值的重新定義——當網民D形容長短周制度「浪費生命」、網民B直言人類只適合工作四日之時,反映新生代已將休息權視作基本人權而非僱主恩賜。未來能否建立兼顧效率與人性的混合辦公模式?或許答案不在於單純壓縮工作日數,而是從根本重構產出衡量標準與管理信任機制。例如,企業可以採用結果導向的管理方式,重視員工的工作成果而非工作時間,這樣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此外,企業還可以提供更多的培訓和發展機會,幫助員工提升技能和競爭力,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滿意度。
資料來源:
[5] www.legco.gov.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