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 中國擬豁免125%關稅商品清單

近年來,中美貿易關係猶如一艘在波濤洶湧中航行的巨輪,受到各方關稅政策的強烈衝擊。特別是125%的關稅,無疑為這場貿易風暴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然而,在這看似劍拔弩張的局勢下,一線曙光似乎正悄然出現:中國據報正在制定一份豁免清單,為部分美國商品打開綠色通道,暫緩甚至取消這高額的關稅壁壘。這份清單背後,究竟蘊含著怎樣的考量?它會是中美貿易戰走向緩和的信號嗎?

關稅的重量:經濟壓力下的抉擇

中美兩國的貿易戰,始於美國指控中國存在不公平貿易行為,並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隨後中國也採取了反制措施,層層疊加的關稅讓許多企業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最近,美方對中國商品加徵了125%的「對等關稅」,中國也對美國商品採取了相應的反制措施,導致目前中國對所有美國商品的關稅水準達到125%。 這樣的高關稅,對於需要從對方進口關鍵商品或零組件的企業來說,無疑是沉重的負擔。

在這壓力之下,中國據報正在考慮對部分美國進口商品豁免高達125%的反制關稅。 此舉被認為是北京當局試圖緩解貿易戰對自身經濟衝擊的一種方式。 儘管中國對外仍維持強硬立場,強調「戰到底」,但實際上,高關稅已讓部分國內行業和企業面臨困境。

豁免清單的輪廓:哪些商品可能榜上有名?

這份據報正在制定的豁免清單,其具體內容備受關注。根據目前流傳的消息,清單可能涵蓋多個關鍵領域的商品。

  • 科技產品與半導體: 部分半導體和晶片製造設備被提及可能獲得豁免。 例如,有消息指出中國海關已取消對CPU等8類美國晶片的關稅,但記憶體晶片暫未取消。 英特爾和德州儀器生產的晶片可能免關稅,但美光科技等美國製造的記憶體則可能繼續受關稅約束。 這反映出中國在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對美國技術和產品的依賴。
  • 醫療產品: 醫療設備和相關產品也據報在考慮豁免之列。 這是因為中國的醫院對美國生產的先進醫療設備存在依賴。
  • 航空零件: 航空零件,如飛機引擎和起落架等,也可能獲得關稅豁免。 法國航空航太業供應商Safran的執行長就表示,已收到中國將免除發動機等零組件關稅的通知。 這可能與中國航空公司對租賃飛機的需求有關,高關稅會增加其營運成本。
  • 工業化學品與原料: 部分工業化學品,如石英和乙烷,以及其他化工原物料,據報也在豁免名單的考慮範圍內。 對於某些主要的乙烷加工企業而言,美國是唯一供應國,這使得從美國進口這些原料變得不可或缺。
  • 其他商品: 流傳中的清單據稱涵蓋了131個產品類別,還可能包括疫苗、潤滑油及礦物油、木材及相關產品、電機產品和光學產品等。

據悉,中國當局正透過私下聯繫企業、要求企業提交申請或進行調查等方式,來確定哪些商品應被納入豁免清單,以保護中國自身利益,避免關稅傷及自家經濟。

豁免背後的邏輯:緩解壓力與策略考量

中國制定這份豁免清單並非簡單的讓步,其背後有多重考量。

首先,緩解國內經濟壓力是重要因素。高關稅導致進口成本上升,影響了部分行業的生產和營運。豁免部分難以替代或對中國經濟至關重要的商品,可以減輕國內企業的負擔,確保供應鏈的穩定,避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局面。 特別是疫情後中國經濟面臨通膨低迷、需求疲軟的挑戰,緩解企業壓力有助於穩定經濟。

其次,這也可能是一種策略性舉動,以應對美國的關稅政策。美方也曾對部分中國商品給予關稅豁免,例如智慧型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等電子產品。 中國此舉可被視為一種「對等」的回應,同時也為未來的貿易談判留下空間。

再者,豁免清單的制定也暴露了中國經濟在某些領域對美國進口商品的結構性依賴。 對於那些短期內難以從其他地方採購的關鍵產品,即使在高關稅下也必須進口,這凸顯了中國在相關產業鏈上的脆弱之處。 透過豁免這些商品的關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這種脆弱性帶來的風險。

未來展望:貿易戰的走向與不確定性

中國制定豁免清單的消息,在某種程度上被外界視為中美貿易戰可能出現緩和跡象。 然而,這場貿易戰的走向依然充滿不確定性。

儘管中國對部分美國商品給予關稅豁免,但這並不代表全面取消對美國商品的高關稅。 關稅戰的根源性問題,如貿易逆差、智慧財產權保護等,仍未得到根本解決。此外,中美兩國在地緣政治、科技競爭等方面的摩擦也可能繼續影響貿易關係。

這份豁免清單的最終規模、具體商品以及政策的持續性,都有待觀察。目前官方並未正式公布完整的豁免清單及具體操作細節,業界仍在等待正式公告。 這也意味著,這項政策仍可能隨時調整,為未來的發展保留彈性。

總之,中國據報制定豁免部分美國商品125%關稅的清單,是在高關稅壓力下,中國政府基於國內經濟需求和策略考量所採取的應對措施。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行業的壓力,但也暴露了中國在某些領域對美國的依賴。這或許為中美貿易關係帶來一絲緩和的可能性,但這場貿易風暴是否能真正平息,仍取決於未來雙方的互動和更深層次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