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衝擊 洛杉磯港亞洲貨量恐暴跌35%

關稅戰下的洛杉磯港:亞洲貨運量驟降的深層影響

貿易風暴來襲:港口的嚴峻挑戰

想像一下,全球貿易就像一條巨大的動脈,而港口就是這條動脈上最重要的心臟。當心臟跳動減緩,血液流動受阻,整個身體都會感受到寒意。這正是當前洛杉磯港所面臨的困境,一場由關稅戰引發的貿易風暴,正無情地衝擊著這個美國重要的貿易門戶。 洛杉磯港執行董事塞羅卡(Gene Seroka)發出了嚴峻的警訊,預計下週來自亞洲的貨運量將大幅下降35%。 這不是一個小數字,它代表著貨物、船隻、工作機會以及無數家庭生計的減少。

數字背後的現實:訂單急凍與供應鏈斷裂

洛杉磯港與鄰近的長灘港,共同承載著美國約40%來自中國的海運進口量,是美中貿易往來的關鍵節點。 當美國主要零售商為規避日益增加的關稅而選擇暫停從中國採購商品時,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貨運量的暴跌。 這不僅重創了中國的製造業,也讓依賴這些貨物的美國本土物流、倉儲和零售業感到陣陣寒意。

塞羅卡指出,來自中國的貨運佔洛杉磯港業務的45%。 然而,隨著關稅壁壘的築高,這些曾經絡繹不絕的貨船開始變得稀疏。 一些航運公司為了填補艙位,不得不將目光投向東南亞等其他地區尋找貨源。 這無疑是全球供應鏈重塑的縮影,貿易戰迫使企業重新評估生產和採購地點,尋求更穩定的供應鏈佈局。

具體的數據更能說明問題的嚴重性。根據港口優化系統的監測,下週來自亞洲的貨運量預計將比去年同期下降超過35%。 更有甚者,預計5月份抵港的船隻數量將減少約四分之一。 港口監控網站Port Optimizer的數據也顯示,截至5月初,從中國出發前往美國港口的船舶數較上季減少29%,年減更高達44%。 這些數字清晰地反映出,貿易戰正在導致中美航運鏈的大規模混亂與萎縮。

漣漪效應:從港口蔓延至零售與物流

貨運量的急劇下降,其影響絕不僅限於港口本身。這場貿易風暴正通過供應鏈傳導至各行各業。 大型零售商暫停中國採購,直接導致物流商的包裹處理量和貨運收益雙雙下滑。 以包裹遞送巨頭UPS為例,為了因應亞馬遜等主要客戶貨運需求的減少以及電商包裹低利潤的壓力,公司已經宣布裁員2萬人,並關閉73個物流設施,預計節省35億美元的支出。 UPS預估,美國本地每日包裹量將下降約9%,這都顯示出整體零售物流需求正在降溫。

此外,美國即將取消對中國跨境電商(如Temu、Shein)的小額免稅待遇,這將進一步壓縮這些平台的銷售空間,並可能影響依賴其出貨的中小型商家的貨運量,使他們面臨成本上升和出貨受阻的雙重困境。

雖然部分企業在關稅生效前已進行囤貨,但塞羅卡預計,美國零售商大約在五到七週後才會感受到出貨量減少的全面影響。 這意味著消費者可能會開始看到商品選擇變少,並且價格上漲,因為額外的關稅成本最終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未來的航向:不確定性與供應鏈重塑

這場關稅戰帶來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市場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 企業難以制定長期的採購和生產計畫,只能觀望局勢發展。 世界航運理事會會長克雷梅克指出,高達125%至145%的關稅稅率,實際上等於終止了貿易。

儘管有部分航運公司將目光轉向東南亞等地尋找新的貨源,但這種供應鏈的調整需要時間,並且不確定能否及時到位以應對即將到來的年底消費旺季。 如果供應鏈轉單不及時,美國可能會出現「需求回溫,貨源卻不到位」的供應震盪情況。

國際商會秘書長John Denton表示,無論中美談判結果如何,貿易都可能受到永久性的損害。 進入美國市場的成本已經創下1930年代以來的新高,市場普遍已接受對出口至美國的商品支付至少10%關稅的現實。

洛杉磯港的困境只是全球貿易格局變化的冰山一角。 關稅戰正在加速全球供應鏈的重塑,企業在政治風險和成本壓力下尋求多元化的生產基地。 這場貿易風暴將繼續考驗全球經濟的韌性,並對未來的國際貿易關係產生深遠的影響。

回望與前瞻:尋找穩定的錨點

洛杉磯港貨運量的驟降,是一個清晰的信號,表明關稅戰的負面影響正在逐步顯現。 這場貿易衝突不僅僅是兩個國家之間的較量,它牽動著全球產業鏈的敏感神經,影響著無數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

面對這場前所未有的挑戰,企業需要展現更強的應變能力,積極探索多元化的供應鏈策略,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同時,各國政府也應尋求對話與合作,努力化解貿易爭端,為全球經濟創造一個更加穩定和可預測的環境。 洛杉磯港的經歷提醒我們,貿易的暢通是全球經濟繁榮的基石,保護主義的高牆最終可能損害的是所有人的利益。 尋找新的貿易平衡點,建立更具韌性的全球供應鏈,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