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的潮起潮落,總是牽動著無數產業的命脈。當國際關係的風向轉變,尤其是在貿易摩擦的陰影下,港口作為全球物流的關鍵節點,往往首當其衝,感受到最直接的寒意。近期,洛杉磯港口傳來的預警,無疑是這股寒流來襲的最新徵兆:預計下周來自亞洲的貨運量將銳減35%。這個數字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波濤洶湧?
貿易風暴前的寧靜?洛杉磯港的警鐘
想像一下,平時繁忙的港口,吊車起落,貨櫃堆疊如山,一派熱鬧景象。然而,一則消息如同一陣冷風吹過,讓這份喧囂瞬間冷卻。洛杉磯港執行董事塞羅卡(Gene Seroka)發出的警告,揭示了潛在的巨大衝擊:下周來自亞洲的貨物量預計將同比下降超過三分之一。這種「斷崖式下跌」的預測,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對亞洲裝載量監測系統的數據分析。
這份警鐘的敲響,直接指向了當前國際財經領域最受矚目的議題之一——關稅戰。 多家美國大型零售商因關稅政策,已全面暫停從中國進口貨品,這是導致貨運量急劇下降的主要原因。 洛杉磯港的業務中,來自中國的貨物約佔總量的45%,因此這種變化對港口營運的打擊可謂是「嚴重」的。 塞羅卡坦言,在與中國達成新協議或框架之前,來自東亞的貨運量極可能維持在極低水平。
關稅陰影下的蝴蝶效應:不僅是港口
關稅戰的影響,絕非僅限於港口本身。這場貿易摩擦正在全球供應鏈與企業經營模式中引發連鎖反應。
首先,航運業直接感受到「需求寒冬」。 由於貨運量銳減,預計5月份抵港船舶數量也將減少約四分之一。 國際貨運代理商的數據顯示,從中國啟程的貨櫃預訂量出現「斷崖式下滑」,許多航班被迫取消。 德國貨櫃航運商赫伯羅特(Hapag-Lloyd)透露,中國客戶已取消約30%的訂艙。 德翔海運甚至暫停了一項亞洲至美國西岸的航運服務,業界人士直言是「需求消失了」。 這種大規模的停航是「史上罕見」的。 儘管船公司透過減班試圖支撐價格,但市場依舊籠罩在不確定性陰影中。
其次,物流巨頭也難以倖免。聯合包裹(UPS)就因最大客戶亞馬遜預期貨量顯著減少,計劃裁員2萬人並關閉部分設施,以控制成本。 這也反映了宏觀經濟環境持續不確定性的影響。
再者,關稅戰也促使運輸商調整策略,部分業者正將取貨重心轉向東南亞地區,試圖填補中國貨源減少帶來的空白。 儘管如此,來自東南亞的需求成長難以完全補上中國出口的大缺口。
轉型與應對:困境中的尋求突破
面對關稅戰帶來的挑戰,各方都在積極尋求應對之策。
對美國進口企業而言,他們正展開「生存自救」。 一項調查顯示,多數企業優先取消訂單,並轉向東南亞等低關稅產地採購。 同時,許多企業也宣布調漲售價,預計關稅成本將轉嫁給消費者,導致購買力下降。 也有企業表示,若在美國設廠,將以工業機器人取代人力,這反映了供應鏈重構所面臨的成本與技術挑戰。
對於港口而言,雖然面臨貨運量下滑的困境,但也可能促使其尋找新的商業模式和服務方向。例如,香港的貨櫃吞吐量雖然連續多年下跌並跌出世界十大,但業界正利用過往培訓的人才,轉型從事高增值物流服務,例如海事律師、飛機租賃等,強調不再單純只搬運貨櫃。 儘管「鬥量」已經沒有意義,但業界認為香港貿易規模並未縮小,轉型後的前景仍「一片好景」。 這種從傳統港口業務向多元化、高附加值物流服務的轉變,或許能為其他受貿易戰衝擊的港口提供借鑑。
此外,中國部分港口雖然在特定時期貨物處理量有所下滑,但也展現出韌性。 例如,2025年一季度,全國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逆勢增長,其中內外貿均有增長。 集裝箱吞吐量更是顯著增長,內外貿航線均有所提升。 上海港和寧波舟山港等主要港口在集裝箱吞吐量上仍保持較高水平並創下新高,這得益於智慧化管理和多式聯運能力的提升。 這顯示,即使面臨貿易戰的外部壓力,透過提升效率和拓展內貿,港口仍能尋求成長空間。
未來展望:不確定中的探索前行
洛杉磯港對亞洲貨運量驟降的預警,是全球貿易格局變動的一個縮影。關稅戰的持續,正迫使全球供應鏈進行重構,航運網絡面臨調整。 未來幾週,塞羅卡強調,將是觀察市場變化與政策調整的關鍵時期。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亞美航線的「寒冬期」可能延續至2025年下半年。
面對高度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無論是港口、航運公司還是物流業者,都需要快速調整策略,尋找新的增長點,以維持市場競爭力與營運穩定。 轉向多元化市場、發展高附加值服務、提升營運效率,都可能是應對當前挑戰的有效途徑。 關稅戰帶來的陣痛仍在持續,但困境中也蘊藏著轉型的機遇,這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全球貿易和物流業共同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