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稅戰升溫 川普籲重稅制裁中國

在波濤洶湧的國際經濟大海上,貿易戰的風浪再次掀起,而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聲音,無疑是這場風暴中最引人注目的潮頭。他關於對中國徵收巨額關稅並快速與印度達成貿易協定的表態,如同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層層漣漪,影響著全球貿易格局的走向。這不僅僅是數字與協定的較量,更是一場關於國家利益、產業鏈重塑以及全球經濟未來模式的深刻博弈。

巨額關稅的劍指何方?

特朗普認為,中國應該被徵收巨額關稅。 他預期,中國可能承擔關稅,以減少對美國消費者的影響,儘管他不確定中國是否會承擔部分關稅。 他提到,中國每年在貿易方面有巨大的順差,這使得他們有可能承擔部分關稅成本。

自他第一個總統任期以來,特朗普就一直主張透過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來對抗他認為「佔美國便宜」的國家。 2018年,美國根據《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款,以中國「竊取美國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為由,對價值約6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並設置其他貿易壁壘,旨在迫使中國改變其貿易行為。 這些措施導致中美之間爆發了持續的貿易戰。 在此期間,美國對許多中國出口商品徵收高達145%的關稅。 作為回應,中國也對美國產品徵收了關稅,部分關稅稅率達到了125%。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曾表示,在中美貿易戰中,美國相對於中國具有明顯優勢,並認為中國將局勢升級是一個巨大錯誤,因為中國向美國出口的商品是美國向中國出口商品的五倍。 他認為,高關稅對中國來說是不可持續的,並強調關稅的目的是促使貿易夥伴回到談判桌,讓就業機會重返美國。 有分析指出,如果這些高關稅持續下去,中國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失去數百萬個工作崗位。 然而,中國方面則淡化了高關稅的潛在影響,表示有工具來保護就業和緩衝打擊,並批評美國的貿易措施是「霸凌」、「欺騙」和經濟脅迫,擾亂了國際貿易規則。

與印度達成貿協的策略考量

在對中國揮舞關稅大棒的同時,特朗普也對與印度達成貿易協定表達了積極的態度。 他表示與印度的關稅談判進展順利,認為雙方將很快達成協議。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也證實,美國與印度「非常接近」達成貿易協議,並認為印度可能成為首批與美國簽署貿易協議的國家之一。

美國對印度的關稅談判被認為相對容易,部分原因在於印度對美國產品徵收的關稅被認為非常高。 特朗普曾多次抱怨印度的關稅對美國企業不利,特別是在汽車等領域。 印度對部分美國產品的關稅稅率甚至超過100%。 美國在2024年對印度的貿易逆差達到456億美元。 美國宣布對印度的對等關稅率為26%。 印度方面也對與美國的貿易談判持開放態度,希望減少關稅及非關稅壁壘,並願意在談判中做出讓步,甚至考慮在貿易協議中納入「最惠國待遇」條款,以確保美國享有最優惠的關稅待遇。 印度希望透過與美國達成協議,避免或減輕美國未來可能對其徵收的關稅。 同時,一些受美國對華關稅影響的中國企業也正在尋求印度出口商的協助,以滿足美國客戶的訂單,這為印度企業帶來了出口機會。

美國正與包括印度在內的約15到18個重要貿易夥伴進行談判,以達成新的貿易協議,但這些談判中不包括中國。 美國官員認為,與像印度這樣已經被宣布徵收關稅的國家進行談判會更容易。

全球貿易格局的未來展望

特朗普的貿易策略,無論是對中國徵收巨額關稅,還是積極與印度等國達成貿易協議,都反映了其「美國優先」的政策理念。 他試圖透過雙邊談判,而非多邊框架,來重塑全球貿易關係,以實現其認為對美國最有利的結果。

然而,這種策略也帶來了不確定性和潛在的風險。 持續的貿易緊張局勢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包括加劇通貨膨脹、擾亂供應鏈以及導致經濟增長放緩。 儘管美國官員認為關稅對中國是不可持續的,並且美國在貿易戰中佔據優勢,但貿易爭端對各國經濟造成的衝擊不容忽視。 同時,其他國家也在應對美國的貿易政策,尋求維護自身利益。 例如,歐盟、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國也對美國的關稅實施了報復性措施。

未來全球貿易格局的演變,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貿易談判的進展以及各國如何應對保護主義抬頭的趨勢。 雖然與印度的貿易協議可能很快達成,但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預計仍將持續,並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各國需要在複雜的國際貿易環境中尋找平衡點,既要維護自身利益,也要避免全球經濟陷入更深的困境。

結語:風暴中的航向

特朗普關於對中國徵收巨額關稅並快速與印度達成貿易協定的表態,是當前複雜國際經濟形勢的一個縮影。 這場圍繞關稅和貿易協定的博弈,不僅關係到相關國家的經濟利益,更牽動著全球產業鏈的調整和未來貿易規則的制定。 在這場充滿變數的風暴中,各國如何調整航向,尋找合作與共贏的道路,將是決定全球經濟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