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巨頭亞馬遜(Amazon)近期因一則關於在商品頁面顯示關稅成本的報導,引發了不小的風波,甚至驚動了白宮。這場風波迅速演變成一場政治與商業的角力,凸顯了在當前全球貿易環境下,企業面臨的複雜壓力。
風波緣起:報導引發白宮強烈反彈
這一切源於《Punchbowl News》的一則報導,聲稱亞馬遜正考慮在其主要平台上,向消費者明確標示商品價格中包含的關稅成本。 這項報導一出,立即引起了美國白宮的強烈反應。白宮新聞秘書卡琳·讓-皮埃爾(Karine Jean-Pierre)在記者會上公開譴責亞馬遜此舉是「敵對且帶有政治意圖的行動」,並質疑亞馬遜為何不在拜登政府執政期間通膨高漲時採取類似行動,暗示亞馬遜的舉動是針對前總統川普的貿易政策。
亞馬遜緊急澄清:僅止於「Haul」平台考慮
面對白宮的猛烈批評,亞馬遜迅速做出回應。亞馬遜發言人蒂姆·道爾(Tim Doyle)發表聲明澄清,表示考慮在產品頁面列出進口費用的想法,僅限於其超低價商品平台「Amazon Haul」的團隊曾考慮過,但這項計畫從未獲得批准,也從未在亞馬遜的主平台或其他任何平台實施。 隨後,亞馬遜進一步重申,該構想「從未核准,且不會實施於任何平台」。
亞馬遜的澄清強調,「Amazon Haul」是一個不同於主平台的折扣零售平台,專注於提供低於20美元的商品,且多數商品直接從海外製造商發貨,主要來自中國。 這個平台的運作模式與標準的亞馬遜有很大不同,例如運送時間較長,且不適用Prime會員免運資格,而是提供批量折扣。 亞馬遜發言人表示,考慮在「Amazon Haul」列出進口費用的目的是為了與Temu和Shein等超低價零售商競爭,而亞馬遜主站從未考慮實施類似做法。
政治壓力與商業現實的交織
這次風波不僅是關於一個電商平台是否顯示關稅成本的技術問題,更折射出當前美國政治環境與全球貿易現實的複雜交織。有分析認為,亞馬遜考慮顯示關稅成本的舉動,可能是為了讓消費者了解價格上漲是由於政府的關稅政策,而非亞馬遜自身的原因。 畢竟,智庫SmartScout的數據顯示,自新的關稅政策實施以來,亞馬遜平台上近千種商品的價格平均上漲了約30%。
然而,此舉被川普政府視為一種政治姿態,意圖削弱其經濟政策。白宮發言人甚至引用了2021年路透社關於亞馬遜曾配合中國政府審查的報導,暗示亞馬遜與中國的關係,進一步強化其政治批評的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媒體報導指出,川普總統親自致電亞馬遜創辦人貝索斯,表達對此事的強烈不滿,這也顯示出政治壓力對亞馬遜決策的直接影響。
儘管貝索斯在川普第二任期前後多次向其釋出善意,包括捐款給就職基金等,但亞馬遜的業務,尤其是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的第三方賣家,仍然受到川普關稅政策的顯著影響。 據Wedbush Securities分析,亞馬遜平台上高達70%的商品來自中國,面對可能高達145%的新關稅,亞馬遜已開始聯繫賣家,評估其對物流和運營的影響。 亞馬遜執行長安迪·賈西(Andy Jassy)也曾表示,賣家很可能不得不將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風波的啟示:透明度與壓力的平衡
這場「標示關稅」風波雖然暫時平息,但其背後所反映的問題卻不容忽視。在日益複雜的全球貿易環境下,大型跨國企業面臨著來自各方的壓力,既要平衡商業利益,又要應對政治角力。
對亞馬遜而言,如何在確保價格競爭力的同時,保持對消費者的價格透明度,是一個持續的挑戰。顯示關稅成本的初衷或許是希望讓消費者理解價格結構,但在特定的政治氛圍下,這一舉動被賦予了更多的政治解讀。
這場風波也提醒我們,在全球供應鏈緊密相連的今天,關稅政策的影響是多層面的,最終往往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企業在制定策略時,不僅要考慮經濟因素,更要考量潛在的政治風險與社會影響。
總結與展望:在風浪中前行
亞馬遜此次的澄清,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白宮的怒火,但也暴露了其在政治壓力下的脆弱性。未來,隨著全球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持續存在,類似的風波可能會再次發生。
對於亞馬遜這樣的電商巨頭而言,如何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保持靈活性與韌性,尋找商業利益與政治現實之間的平衡點,將是其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同時,這也促使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當下,消費者、企業和政府之間應如何共同應對價格上漲與供應鏈調整帶來的挑戰。這場關於關稅成本顯示的討論,或許只是全球貿易格局變革中的一個縮影,更多的考驗仍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