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當前低息環境下,港元定期存款利率成為香港投資者關注焦點。2025年第二季度,多家銀行調整定存策略,中小型銀行以高息搶佔市場,而傳統大行則逐步下調利率。本文整合18家主要銀行的最新港元定存優惠,分析不同存款期與門檻的收益差異,協助讀者在資金配置上作出精明選擇。
—
短期定存(3個月)利率比較
3個月期高息首選集中在虛擬銀行與中小型機構:Livi Bank、富融銀行及天星銀行的新資金門檻僅1,000至10萬港元,年利率介乎3.2%至3.4%[1][2]。傳統大型銀行如滙豐、恒生及渣打的同期利率約2.9%至3.1%,需搭配指定理財戶口或新資金要求[1][4]。值得留意的是,部分推廣活動提供「短周期超高息」,例如特定銀行的7天定存年化利率甚至達20厘[3],但此類優惠通常設有上限金額與限時條件。
—
中期定存(6-12個月)收益分析
半年期利率普遍維持於3厘水平:富融銀行、天星銀行及渣打銀行的6個月定存年率仍站穩3%以上[1],而東亞顯卓理財客戶可享3.15%(10萬港元起)[2]。至於12個月長年期選項,PAObank與ZA Bank分別提供逾3厘回報[1],適合追求穩定現金流的保守型投資者。然而需注意「新舊資金」定義差異——部分優惠僅適用於全新存入款項或特定渠道轉賬。
—
高門檻專屬優惠與風險提示
針對高資產客戶的「進階版」方案逐漸普及:例如恒生優進理財的10萬港元定存可獲額外加息券提升至3.5%等效年率[2],中信國際等則透過捆綁保險產品提供加碼利息。不過近期市場出現兩極化趨勢——滙豐、大新等大行於4月下旬調降半年期利率至不足3厘[3],反映資金成本壓力正在重塑市場格局。
—
選擇策略與未來展望
在比較時應綜合考量三要素:起存金額限制、資金凍結期限及續期條款。虛擬銀行雖具備低門檻優勢,但其系統穩定性與保障範圍仍需納入評估範圍。隨着金管局基準利率走向未明,「分段入場」策略可能較單筆大額存款更具彈性。預料第三季將有更多中小型銀行推出季節性加息吸客,投資者宜密切關注限時優惠動態。
—
結論
2025年的港元定期存款市場呈現「鯰魚效應」,虛擬銀行的靈活創新迫使傳統機構加速數位化改革。儘管短期超高息產品吸引眼球,但長期配置仍需回歸風險分散原則——建議將50%以上資金分配予信評穩定的大型機構作為核心持倉;餘額則可分拆投入不同周期的高息專案以提升整體收益率。(全文約850字)
資料來源:
[1] www.hk01.com
[4] wealth.hket.com
[5] ezone.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