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削科研經費引爆人才爭奪戰!全球瘋搶頂尖科學家

美國大幅削減科研經費,導致科研人才流失趨勢顯現,各國正積極吸引這些人才。 這種趨勢對全球科學格局可能帶來重大調整,並可能挑戰美國長期的科學領先地位。

資金緊縮的衝擊

近年來,美國聯邦政府大幅削減科研經費,包括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和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預算都面臨顯著下降。 NIH的經費甚至可能被削減40%。 這種「斷崖式」下降使許多科研項目被迫中斷,特別是需要長期投入的基礎研究領域。 例如,一項原本計劃通過基因編輯技術開發新型癌症治療方法的哈佛大學項目,就因為NIH的經費削減而被迫中斷。 此外,NSF的預算也大幅減少,影響了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等基礎研究領域。

經費削減也直接影響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招聘能力,導致博士和博士後職位大幅縮減,可能在未來10到20年內削弱美國的科研實力。 科研人員的薪資和福利縮水,促使許多人考慮離開學術界。 國際科研合作也受到衝擊,許多依賴美國經費支持的合作項目難以為繼。

人才外流的現況與考量

《自然》雜誌的分析顯示,美國科研人才外流趨勢顯現。 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科學家申請海外職位的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32%,瀏覽海外職位的美國用戶數量增加了35%。 尤其是在政府進一步削減科研預算後,海外職位的瀏覽量同比激增68%。

許多美國科學家表示,政府政策的不穩定性使得他們難以規劃長期研究。 一位從史丹佛大學轉至瑞士伯爾尼大學的化學工程師表示,在美國,科研人員甚至無法確定自己的職位能持續多久,更難以申請長期研究基金。 這種不確定性正在摧毀美國幾十年來建立的信譽,因為在科學界,長期穩定的環境是解決最棘手研究問題的必要前提。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包括削減科研經費、解僱聯邦機構科研人員,以及對大學進行「整頓」,都加劇了這種不安氛圍。 例如,聯邦政府突然終止了200多項與艾滋病相關的研究資助,削減了NIH對COVID-19研究的撥款,並因校園抗議而削減了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經費。 對於依賴聯邦資助且缺乏職業保障的早期科研人員,例如博士後和博士生,面臨經費斷流、項目停滯甚至被迫轉行的困境。

除了經費問題,其他因素也促使科學家考慮離開。關稅政策導致實驗室設備價格飆升,增加了科研成本。 美國政府對移民的打擊和圍繞學術自由的政治鬥爭,也讓在美的科研人才人心惶惶。

各國的「撿漏」行動

面對美國科研人才的外流,各國正爭相趁機「撿漏」,積極吸引這些人才。 歐洲和加拿大是美國科學家首選的移民目的地。 例如,加拿大職位的申請量同比增長41%,而加拿大研究人員申請美國職位的數量卻下降了13%。 歐洲科研機構也在積極招募美國人才,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推出了「科學安全港」計劃,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也推出了「跨大西洋計劃」。 歐洲研究理事會(ERC)增加了將受資助研究人員遷往歐盟的安置預算,並正在研究為頂尖人才提供特殊簽證。 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也可能迎來新一輪高層次人才回流潮,進一步推動國內科技發展。

這些國家紛紛開出各種條件,包括撥款、簡化移民程序和「安家費」,以吸引「流離失所」的美國科學家。 有些國家認為,學術自由在美國面臨壓力,這是一個招募國際頂尖研究人員的機會。

長遠影響與反思

美國科研環境的惡化可能導致全球科學人才重新分布,對美國長期以來的科學領先地位構成嚴峻挑戰。 科研經費的削減和人才流失,不僅影響基礎研究和創新能力,也對新藥研發、疾病治療等領域造成損害。 大學的競爭力下降,全球排名格局可能重塑。 美國政府對科研的投資一直被視為其成為全球創新領導者的重要因素,而當前的政策可能對地方經濟和未來創新造成風險。

這場科研經費的「冰火兩重天」,以及隨之而來的人才流失,可能影響未來科技競爭的主動權。 科研經費的背後,不僅是科技未來的較量,更是人類共同邁向新文明的重要一步。 面對嚴峻的挑戰,美國學術界和政府需要深思,如何穩定科研環境,留住人才,並確保國家在科學領域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