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大選:政治格局、關鍵議題與未來展望

2025年4月28日,加拿大舉行了第45屆聯邦眾議院選舉,選民選出343名聯邦眾議員。此次選舉不僅決定了未來加拿大的執政黨,也反映了加拿大社會在諸多議題上的不同聲音與訴求。本次選舉由自由黨領袖馬克·卡尼和保守黨領袖博勵治領銜角逐,最終結果備受矚目。

加拿大選舉制度簡介

加拿大的政治體系採用英國的西敏系統,其中聯邦及省政府的眾議院席位皆由選舉產生。聯邦及省選舉均實行單議席單票制,意味著每個選區選出一位候選人,得票最多的候選人即當選。在加拿大國會中,只有下議院是由民主選舉產生,而下議院中席位最多的政黨領袖,將會被總督邀請組成內閣,並出任總理。

選舉時程與提前大選

根據加拿大法律,聯邦眾議院選舉每四年舉行一次。原定於2025年10月舉行的第45屆聯邦眾議院選舉,因總理卡尼於3月23日宣布解散議會而提前舉行。總理有權在任何時間要求總督解散下議院,但一屆議會的任期不得超過五年。

焦點人物:卡尼與博勵治

本次大選的兩大焦點人物分別是自由黨領袖馬克·卡尼和保守黨領袖博勵治。卡尼曾任加拿大銀行行長和英格蘭銀行行長,是加拿大史上第一位從未擔任過國會職務的總理。他需要透過這次選舉進入議會,以便利他執行總理職務。

特朗普再提“吞併”加拿大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加拿大大選之際再次提及美國“吞併”加拿大的可能性,主張加拿大成為美國的“第51個州”,此舉引發了加拿大國內對國家主權和未來走向的擔憂。

關鍵議題:對抗美國的挑戰

在經歷了川普政府的執政後,加拿大社會對於如何應對來自美國的挑戰,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對抗美國是否成為本次大選的關鍵議題,值得深入探討。新任總理需要思考如何在保護加拿大國家利益的前提下,與美國建立穩固的雙邊關係。

選舉結果及其影響

本次選舉共將選出343席國會議員,並由最大黨黨魁成為新一任總理。選舉結果將對加拿大的內政外交政策產生深遠影響。新任總理需要面對諸多挑戰,包括應對疫情、促進經濟復甦、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應對氣候變化等。

未來展望:加拿大走向何方?

加拿大在過去幾年中經歷了諸多變革,包括總理更迭、疫情衝擊、與美國關係的挑戰等。本次大選不僅是對過去政策的檢驗,也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抉擇。無論哪個政黨最終勝出,都需要團結各方力量,共同應對挑戰,為加拿大創造更加繁榮和穩定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