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下月發動罷免賴清德!政治風暴來襲

在台灣的政治舞台上,罷免行動始終是牽動神經的議題。近期,中國國民黨明確表示將發動針對現任總統賴清德的罷免運動,預計在5月20日後正式展開。這項行動不僅是國會內部的權力角力,更可能引發全台範圍的政治波瀾。

醞釀中的政治風暴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公開表示,賴清德總統自去年5月20日當選後,其施政方向被國民黨認為是在「分裂毀滅台灣」,意圖消滅在野黨。 因此,國民黨決定在立法院提出罷免案,並結合各地人民力量推動罷免運動。 朱立倫將賴清德比喻為「獨裁者」,指責其行事風格比共產黨、法西斯黨更甚,試圖透過司法手段打壓在野黨,並發動「綠色文革」、「綠色紅衛兵」來達到一人一黨獨裁的目的。 他強調,台灣的民主應是人民作主,而非民進黨專權,人民已賦予賴清德總統權力,若不好好施政,只為一黨之私,人民自有力量使其下台。

這場「反綠共、戰獨裁」的集會於4月26日在凱道舉行,吸引了超過25萬民眾參與,共同呼喊「賴清德下台」的口號。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也在此集會中宣布,將在5月20日後提出罷免案。 國民黨認為,發動罷免運動是對抗民進黨政府「獨裁」行為的重要手段,並希望透過此行動激發人民力量,促使賴清德總統正視人民的聲音,團結台灣,而非持續進行政治鬥爭。

罷免總統的嚴苛門檻

然而,在台灣要成功罷免總統,法律設定了極高的門檻。 根據憲法增修條文及《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規定,總統、副總統的罷免案須經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一的提議,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二的同意後才能提出。 提案後,還需要經過全院委員會審查,並通知被提議罷免人提出答辯書。 審查完成後,送院會以記名投票表決,必須獲得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二的同意,罷免案才算成立。 即使罷免案在立法院成立,最終仍需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總額過半數的投票,且有效票過半數同意罷免時,才會通過。

以目前立法院113席立委席次來看,國民黨擁有52席,民眾黨8席,無黨籍2席,在野黨合計62席。 要提出罷免案,需要至少29席立委的提議,這對在野黨而言並非難事。 然而,要通過罷免案,則需要至少76席立委的同意,這意味著在野黨即使團結一致,仍然缺少至少14票。 這也是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認為,罷免賴清德是許多台灣人民的心聲,但最大的問題在於民進黨立委幾乎是賴清德的「鐵衛軍」,要達到三分之二的同意門檻極為困難。

回顧台灣過去的罷免經驗,前總統陳水扁任內曾面臨三次罷免案,但最終都因未達全體立委三分之二同意的門檻而未能成立。 這顯示了總統罷免的難度之高。

罷免行動背後的策略與意圖

儘管總統罷免案的法律門檻極高,成功機率看似渺茫,國民黨仍然選擇發動這項運動。 分析認為,國民黨的目標可能並非僅限於成功罷免賴清德總統,而是希望透過罷免行動達成多重政治目的。

首先,發動罷免行動可以作為一種高度曝光和凝聚支持者的方式。 在4月26日的凱道集會中,龐大的參與人數顯示了在野黨支持者的能量。 透過持續推動罷免議題,可以串連反綠群眾,擴大戰線,維持政治動能,並鞏固反對民進黨政府的士氣。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強調,除了國會提案,更重要的是在全台各地發動各式罷免賴清德的運動,讓人民的力量展現出來。

其次,由立法院提出總統罷免案,可以主導議題戰場,讓國民黨在立法院和輿論上從防守轉為進攻。 即使罷免案最終未能成立,只要啟動程序,賴清德政府勢必需要正面回應,這會迫使民進黨陷入防禦性應對。

再者,透過這場集會及後續的罷免行動,國民黨也能向民眾黨展現其政治動員能力,有助於加強藍白合作,讓在野力量達到最大化。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也表示,罷免賴清德是許多台灣人的心聲,並提出了「雙管齊下」的策略,除了推動罷免賴清德,也同時推動罷免民進黨立委。

此外,正值國民黨主席即將改選之際,朱立倫透過發動罷免賴清德的行動,也可以展現其黨內整合能力和強化領導地位,暫時壓制黨內可能的質疑聲浪,並塑造其「抗綠領頭羊」的形象。

推動罷免綠委作為里程碑

值得注意的是,國民黨在發動總統罷免運動的同時,也將罷免民進黨籍立委列為重要的策略環節。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已要求所有民代全力協助罷免綠營選區的第二階段連署,並將結果列入考核。 國民黨認為,罷免民進黨立委是「罷免賴清德」的一項重要里程碑,透過削弱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席次,目標是讓民進黨的席次低於三分之一,進而提高總統罷免案通過立法院門檻的可能性。 目前,國民黨已針對多位民進黨籍區域立委和原住民立委發起罷免連署,部分已進入第二階段。

結語

國民黨發動下月罷免賴清德總統的運動,是一場牽動台灣政治局勢的重大事件。 雖然法律上總統罷免的門檻極高,成功挑戰現任總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國民黨此舉具有明確的政治策略意圖,包括凝聚支持者、主導議題、強化藍白合作以及鞏固黨主席領導地位等。 同時,將罷免民進黨籍立委作為實現總統罷免目標的階段性策略,也顯示了這場政治攻防的多面向。 這場罷免行動的後續發展,將持續影響台灣的政治生態與朝野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