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發動罷免賴清德!下月震撼啟動

風暴將起:國民黨點燃罷免烽火

台灣政壇向來風雲詭譎,波瀾不斷,而今,一股新的風暴正在醞釀。中國國民黨已正式宣布,將在下個月,也就是賴清德總統就職滿一周年前後,全面發動針對其的罷免運動。這不只是一場政治攻防,更可能預示著台灣政治格局的劇烈變動。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表示,從5月20日賴清德總統就職滿周年開始,立法院將提出相關的罷免及彈劾議案,同時在台灣各地展開罷免賴清德的行動。此舉無疑是向執政的民進黨及賴清德總統投下一顆震撼彈。

醞釀的怒火:為何啟動罷免?

國民黨發動此次罷免運動,並非空穴來風,背後有其訴求與累積的不滿。朱立倫批評賴清德總統上任近一年來,不僅未能團結台灣,反而「不斷鬥、砍殺在野黨」。他認為賴清德的字典裡只有「鬥」,並指責其周邊的民進黨立委成為「綠衛兵」,助長這種對抗氛圍。此外,民眾黨主席黃國昌也呼應,認為賴政府執政成績「蒼白無力」,卻不斷製造衝突仇恨來掩飾施政不力,導致「要賴清德下台」成為許多台灣人民的心聲。這些指控涵蓋了對政府施政表現的不滿、對政治惡鬥的厭倦,以及對在野黨受到壓制的反彈。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罷免行動是在國民黨新北、基隆黨部被搜索後啟動的,這也讓國民黨方面認為是執政黨對在野黨的打壓。

罷免之路:崎嶇與挑戰

根據台灣的《憲法增修條文》及《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規定,罷免總統的門檻極高。罷免案的提出,需要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一的連署;接著,罷免案需要在立法院通過,這需要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二以上的同意。罷免案通過後,還需要送交中央選舉委員會進行公民投票,最終的通過門檻是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總額的過半數投票,且有效同意票數超過不同意票數。

以目前的政治版圖來看,國民黨和民眾黨雖然在立法院擁有過半席次,但距離罷免總統所需的三分之二同意票仍有很大差距。這意味著,即使罷免案能在立法院提出並通過第一階段,最終的公民投票階段也將是一大難關。過去台灣也曾有過三次針對總統的罷免案,均未能成功。 這些案例都顯示出罷免總統在實務上的困難度。

不僅是國會的數字遊戲,罷免案的推動也需要龐大的社會動員與民意支持。國民黨已要求所有黨籍民意代表,包括不分區立委、縣市議員、鄉鎮市民代表等,全力協助罷免連署,並將此列入考核。 這種由上而下的動員模式,顯示出國民黨推動罷免的決心,但也考驗著其組織動員能力以及能否有效爭取社會大眾的認同。民進黨方面則批評國民黨「抄名冊」的行為違法,並認為真正該被罷免的是「朝拜中共高官的藍委」,呼籲國民黨誠實面對司法,以人民蒼生為念。 這場罷免運動,不只在體制內進行,更將是一場街頭與輿論的角力。

政治的盤算:罷免背後的策略

儘管罷免總統的難度極高,國民黨仍選擇在這個時間點發動,背後可能存在著更深層的政治考量。其中一個可能的策略是藉由罷免行動來凝聚在野黨的支持者,提升國民黨的聲勢與士氣。透過持續的政治攻防與議題設定,國民黨希望將社會對政府的不滿轉化為罷免動能,進而在未來的選舉中爭取更好的成績。

此外,罷免行動也可能是一種對執政黨的施壓手段。透過不斷的挑戰與質疑,國民黨試圖迫使執政黨在政策推動上更加謹慎,甚至可能因此影響到內閣人事或未來的施政方向。例如,台中市長盧秀燕雖然對是否參與凱道罷免活動態度保留,但也表達希望賴總統能夠專心國政、團結國人的期盼。 這反映出部分藍營人士希望藉由目前的政治壓力,促使政府調整施政重心。

風險與未知:罷免的雙面刃

然而,罷免也是一把雙面刃,伴隨著一定的風險。如果罷免案最終未能成功,可能會反過來削弱國民黨的聲勢,甚至讓執政黨藉此凝聚支持者,形成「反罷免」效應。過去的經驗顯示,失敗的罷免案反而可能鞏固被罷免者的地位。

此外,過度的政治對抗也可能讓社會感到疲憊,影響台灣的民主發展與國際形象。在當前國際局勢動盪,台灣面臨諸多挑戰之際,內部政治的持續內耗是否符合人民的期待,值得深思。如同民進黨立委林俊憲所言,罷免風潮的本質是民怨,如果國民黨無法釐清原因,只會讓情況更加惡化。

未來的展望:風暴何時休止?

國民黨發動的罷免賴清德運動,標誌著台灣政治新一輪的對抗開始。這場風暴將如何發展,最終帶來什麼樣的結果,目前仍是未知數。這不僅取決於國會的合縱連橫、在野黨的動員能力,更重要的是人民的態度與選擇。未來一個月,乃至於更長的一段時間,台灣政治都將籠罩在罷免議題之下,各方勢力如何應對,將牽動著台灣的未來走向。是走向更激烈的對抗,還是能在紛擾中尋找對話與合作的可能,考驗著所有政治人物的智慧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