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革命:顛覆未來的科技浪潮

台灣政壇的罷免烽火:一場政治能量的引爆與憲政的考驗

台灣的政治劇場總是高潮迭起,尤其在選後新的權力格局尚未完全穩固之際,各方勢力劍拔弩張,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一輪新的較量。近期,在野的中國國民黨傳出將在下個月,即賴清德總統就職滿週年之際,發動對其的罷免與彈劾議案。此舉如同在已然波濤洶湧的政壇投下一顆石子,預示著一股新的政治能量正在積聚,也同時將《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賦予人民的罷免權推向聚光燈下,引發對於憲政制度運作與現實政治攻防的深入討論。

號角響起:國民黨的動機與訴求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四月底時明確表示,計劃在五月二十日賴清德總統就職滿一週年後,發動對賴總統的罷免與彈劾議案。他要求國民黨的所有民意代表,包括區域及不分區立委、縣市議員等,都要積極協助推動相關工作,並將此成果列入黨內的考核參考。朱立倫批評賴清德總統「字典裡只有鬥、不斷鬥、砍殺在野黨」,並指控賴總統指揮檢調偵辦在野黨辦公室,對在野黨進行「追殺」。這種說法將罷免與彈劾行動包裝為對抗執政黨「追殺」在野黨的回應,試圖凝聚黨內外對現行執政的不滿。

此舉並非空穴來風。在此之前,在野黨曾號召群眾上凱道集會,對賴清德發出「反綠共,戰獨裁」的口號。 國民黨認為,檢調單位對其新北及基隆市黨部的搜索偵辦,疑涉違法連署案件,是受到執政黨的指揮,意圖消滅在野黨。 在這個背景下,提出對總統的罷免與彈劾,既是一種政治反擊,也是將政治戰場從街頭抗議和區域的罷免立委連署,提升到挑戰國家元首層級的戰略轉移。 朱立倫強調,這是罷免賴清德重要里程碑,除了在國會提出議案,接下來在台灣各地也要全面發動各種方式的罷免賴清德運動,展現人民力量。 綠營則回應,國民黨是「抄名冊」違法在先,現在又發動政治攻擊,是「見笑轉生氣」。

罷免之路:憲政門檻與現實挑戰

然而,對總統進行罷免在台灣的憲政體制下,是一條極其艱難的道路。依照《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規定,總統罷免案需經過嚴格的法定程序和極高的門檻。

首先,罷免案的提議權屬於立法委員,必須由全體立法委員的四分之一提議。 台灣立法院共有113席立委,四分之一即至少需要29席立委提議。
其次,罷免案的成立需要經由全體立法委員的三分之二同意。 這意味著需要至少76席立委投下同意票才能成案。目前立法院的席次結構,國民黨擁有52席,民眾黨8席,無黨籍2席,在野黨加總為62席。 即使在野黨團結一致,也還差14席才能達到三分之二的門檻。 這代表必須爭取到部分民進黨立委的支持,這在當前的政治氛圍下幾乎不可能實現。

即使罷免案能在國會通過成案,接下來還需要進入公民投票階段。罷免案需要經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總額過半數的投票,且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才能通過。 這個門檻要求全國過半數的選舉人出來投票,且投票結果必須是同意罷免票數過半。考量到台灣近年來公投的投票率,以及總統選舉時的總選舉人數,要達到全國過半數選舉人的投票數,難度非常高。

此外,《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還規定,總統就職未滿一年者不得罷免。 國民黨計劃在賴清德總統就職滿週年,即2025年5月20日後發動,是符合這一時間限制。

相較於罷免,彈劾總統的程序也同樣嚴峻。彈劾案需要全體立委二分之一以上提議,並經全體立委三分之二以上決議,向司法院大法官提出審理。 這同樣需要至少76席立委的同意,面臨與罷免案類似的國會席次挑戰。

綜合來看,無論是罷免或彈劾,在現有的憲政框架和立法院生態下,要達到法定門檻,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政治盤算:戰場的轉移與策略

儘管罷免和彈劾總統的成功機率渺茫,國民黨的這項宣示仍具有重要的政治意涵。這更像是一種戰略性的政治語言和行動號召,而非一個具有高度可行性的憲政程序。

首先,這是一種向支持者展現強硬立場,凝聚黨內士氣的方式。在地方黨部遭到搜索偵辦的背景下,高舉「罷免總統」的大旗,可以激發支持者的同仇敵愾情緒,將司法案件詮釋為政治迫害,進而鞏固基本盤。 要求所有民意代表協助罷綠連署並列入黨內考核,也是一種內部動員和壓力測試,迫使黨公職展現對黨中央決策的配合度。

其次,這是轉移政治焦點的手段。將矛頭指向總統本人,可以模糊或淡化針對國民黨地方組織的司法偵辦爭議,將公眾視線引導至總統的作為和執政表現上。

再者,這是一種測試水溫和累積政治能量的方式。即使罷免案難以通過,透過提議、連署等階段,可以再次進行大規模的基層組織動員,盤點支持者的熱度和意願,為未來的選舉或其他政治行動儲備能量。朱立倫提到,除了國會內的議案,還要在台灣各地全面發動各種方式的罷免運動,顯示這更是一個廣泛的社會運動倡議,旨在匯聚民氣。

此外,這也是對執政黨施壓的一種手段。雖然無法直接通過罷免,但持續將「罷免」作為一種可能性掛在嘴邊,可以對總統和執政團隊形成壓力,增加其施政的包袱。

社會迴響:民眾觀點與未來走向

國民黨發動「罷免賴清德運動」的宣示,在社會上引發不同的迴響。部分支持者對此感到振奮,認為這是對抗執政黨的正當行動。然而,也有不少評論認為此舉政治操作的成分居高,尤其在國會席次懸殊的情況下,成功的機率微乎其微,反而可能加劇朝野對立,消耗政治資源。

有輿論質疑,在野黨應將更多精力放在監督施政、推動對人民有利的法案上,而不是頻繁進行高度政治性的對抗。民進黨方面也批評國民黨無視司法,只想搞政治鬥爭。

罷免權是民主憲政的重要機制,賦予人民制衡不適任民選公職的權力。然而,將其用於高度政治對抗,且在客觀條件極難達成的情況下大力推動,可能導致其被窄化為政黨鬥爭的工具,反而減損其應有的嚴肅性。

未竟之途:一場政治信號

國民黨擬於下月發動對賴清德總統的罷免與彈劾議案,在法律和實質操作層面,面臨著極高的憲政門檻與現實挑戰,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然而,此舉本身是一場強烈的政治信號,宣示了在野黨對新政府的全面對抗姿態,以及在後選舉時期重新集結、動員支持者的企圖。

這場「罷免運動」或許難以達到其表面上的目標,但它已經成功地將政治氛圍推向更為緊繃的狀態,也將朝野關係導向更深層次的衝突。這不僅考驗著台灣民主憲政體制的韌性,也將進一步塑造未來數年間的政治格局。如何在這場政治能量的引爆中尋找對話的可能、回歸民生福祉的討論,將是台灣社會與政治人物共同面臨的嚴峻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