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將起?國民黨醞釀罷免賴清德總統
台灣政壇波濤再起,一場預示著高度政治對立的風暴正悄悄聚集。總統就職即將滿周年之際,主要在野黨中國國民黨公開宣布,將於下(五)月展開罷免總統賴清德的行動,並同時推動對相關民進黨立法委員的罷免連署。此一動向不僅投下震撼彈,更預示著台灣政治版圖在新政府上任後,將進入一個充滿挑戰與衝突的全新階段。這究竟是一場玩真的憲政攻防,抑或是施壓執政黨的政治策略?其背後的動機、過程的艱難以及可能的結局,都值得深入探討。
緣何而起?野火燎原的怒火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明確指出,將從五月二十日賴清德總統就職滿一周年的日子開始,在國會提出罷免與彈劾賴清德的相關議案,並在台灣各地發動罷免行動。國民黨此舉的理由劍指賴清德總統的執政風格,批評他無法團結台灣,眼中只有「鬥在野黨」。朱立倫認為,賴清德政府不僅未能帶來和諧,反而不斷製造對立與仇恨,企圖「砍殺」在野黨。這種強硬的姿態,讓在野陣營感到強烈不滿,認為賴清德未能體察民意,反而由周邊的民進黨立委淪為「綠衛兵」、幫兇,這些人才是真正應該被罷免的對象。因此,國民黨的計畫不僅止於總統,更延伸至區域立委層級,希望透過「罷綠」運動匯聚能量,以此作為「罷賴」的重要里程碑。台灣民眾黨方面也表達了類似看法,認為賴政府執政成績蒼白無力,卻不斷在社會製造衝突,黃國昌主席指出,許多台灣人民確實有讓賴清德下台的心聲。
憲政巨石:罷免總統的崎嶇之路
在台灣的民主憲政架構下,要罷免一位總統,其程序之嚴謹與門檻之高,可謂是難如登天。根據憲法增修條文及《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的規定,總統罷免案需經歷三個關鍵階段:
首先是「提議」階段:必須由全體立法委員的四分之一(目前為二十九席)聯名提出。
其次是「同意」階段:提議後,需經全體立法委員的三分之二(目前為七十六席)同意,罷免案才能正式成立,送交中央選舉委員會。
最後是「投票」階段:罷免案成立後,將交付全國公民投票。投票結果必須符合兩個嚴苛的條件才算通過:一是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的選舉人總額必須有過半數參與投票(即投票率超過百分之五十);二是有效同意票數必須多於不同意票數。只有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總統才會被罷免,並自公告之日起解除職務。此外,法律也規定,總統就職未滿一年者,不得罷免。賴清德總統於二零二四年五月二十日就職,因此罷免案需待二零二五年五月二十日後才能合法提出。
國民黨及民眾黨在立法院並未擁有絕對多數,兩黨席次相加雖超過半數,但距離提案所需的四分之一以及成案所需的極高門檻三分之二(七十六席)仍有相當距離。這意味著,若無民進黨內部倒戈或跨黨派的歷史性合作,總統罷免案要跨越立法院這一關,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僥倖通過立法院,最終的全國性投票更需要高投票率及多數同意,這在台灣的政治現實中同樣面臨巨大挑戰。
劍指何方?政治盤算與多重目標
既然罷免總統的法律門檻如此之高,國民黨為何仍執意推動?這背後顯然存在著更深層次的政治考量與多重目標。
其一,宣洩與集結在野力量:在立法院席次未過半的情況下,在野黨面對執政黨往往難以有效制衡。提出罷免案,即便難以成功,也能成為集結支持者、宣洩對政府不滿情緒的強大動員工具。透過各地發動的罷免連署與造勢活動,可以凝聚藍營及中間選民的力量,為未來的選舉或政治行動儲備能量。
其二,施壓與牽制執政黨:罷免案的啟動,無疑會對執政的民進黨和總統本人造成壓力,迫使他們在施政或政治姿態上有所調整。在野黨可以藉此議題佔據輿論空間,牽制政府施政的節奏與方向,讓民進黨無法專注於其既定議程。
其三,配合「罷綠」運動: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強調要動員全黨協助「罷綠」選區的第二階段連署,並將成果列入黨內考核。這顯示了國民黨現階段的重點可能更側重於區域立委的罷免,透過對個別民進黨立委的罷免行動,一方面打擊綠營士氣,另一方面也能藉由這些局部戰役,測試及驗證支持者的動員能力,為更具象徵意義的總統罷免案累積氣勢與經驗。對國民黨而言,「罷綠」運動不僅是目標本身,也是通往「罷賴」的跳板與輔助戰場。
其四,塑造政治話語權:透過不斷批評賴清德政府「獨裁」、「砍殺在野黨」等,國民黨試圖在公共領域塑造對執政者的負面形象,爭奪政治話語權。即使罷免案不成功,也能在過程中固化「賴清德政府不適任」的印象,影響民眾觀感。
前路茫茫:潛在的影響與挑戰
國民黨發動罷免賴清德運動,對台灣政局的影響將是多方面的。它可能導致政治對抗更加激烈,朝野之間缺乏合作的空間,重要法案的推動將更為困難。社會撕裂感可能加劇,不同立場的支持者之間情緒更加對立。對國民黨自身而言,雖然能藉此凝聚部分支持者,但若行動曠日廢時且最終徒勞無功,也可能消耗黨內資源,打擊士氣,甚至引發「狼來了」的反效果。同時,過度聚焦於政治攻防,也可能讓民眾質疑其作為主要在野黨是否能提出務實的政策方案,爭取更廣泛的民意支持。
對於執政的民進黨而言,面對罷免壓力,可能會更加堅守陣地,甚至採取更強硬的立場。這場「罷免與反罷免」的政治角力,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主導台灣政壇的主旋律。賴清德政府如何應對在野黨的強勢挑戰,如何在高度對抗的環境下尋求執政空間,將是其任期內面臨的嚴峻考驗。
回望與前瞻:民主的試煉
國民黨發動罷免賴清德總統的運動,是台灣民主進程中一個極具爭議但也可能極具意義的事件。它考驗著各政黨的政治智慧與策略運用,也考驗著台灣社會對民主機制的理解與承受能力。儘管法律門檻極高,罷免總統案成功的機率微乎其微,但這場運動本身已然是一場重要的政治宣示與動員。它提醒著執政者必須謙卑面對民意,也促使在野黨思考如何在現行體制下有效監督政府。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這場即將展開的政治風暴,都將深刻影響台灣未來的政治走向,成為觀察台灣民主韌性與挑戰的重要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