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風暴來襲!你準備好了嗎?

無形的風暴:災難謠言對日本旅遊業的深層衝擊

看不見的威脅,有時比真實的災難更具破壞力。當自然災害侵襲日本,不僅帶來物質上的損毀與人員的傷亡,更伴隨著一場在資訊空間中肆虐的風暴——災難謠言。這些毫無科學根據的傳聞,如同陰霾籠罩在日本的上方,悄無聲息地侵蝕著這個極度依賴觀光產業的國家的經濟基石,尤其對正在努力從真實災難中復原的地區,造成了難以估量的「風評被害」。

資訊迷霧:謠言的溫床與傳播途徑

災難發生後,資訊的不確定性與公眾的焦慮情緒,往往成為謠言滋生的沃土。近年來,社交媒體的普及與演進,更讓這些不實訊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廣度擴散。以近期甚囂塵上的日本地震預言為例,一個源自漫畫的「預言」,聲稱日本將在特定日期遭遇巨大災難,這個毫無科學依據的內容,卻透過YouTube、TikTok等平台,被製作成超過1400個影片,累計觀看次數甚至破億。這些影片中充斥著對「預言」的渲染與放大,與此同時,真實的事件,例如緬甸地震、日本政府發布的南海海槽地震最新估計,甚至是中國駐日大使館出於謹慎發布的防災提醒,都可能被有心或無意的人與這些不實預言聯繫起來,進一步加劇恐慌情緒。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類謠言不僅在日本國內傳播,更迅速蔓延至海外,對依賴外國遊客的日本旅遊業構成了直接威脅。特別是在香港、台灣等地,相關的繁體中文影片觀看次數也高達數千萬次。這些海外地區的民眾,由於地理位置的接近 或資訊來源的限制,更容易受到謠言影響,產生不必要的擔憂。部分香港媒體對相關消息的報導方式,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人們對日本地震的憂慮。

遊客卻步:航班減少與預訂雪崩

謠言最直接的影響,便是遊客信心的動搖與旅遊計畫的取消。近期有關日本將發生大地震的預言,已經對香港前往日本的旅遊造成了顯著影響。一些航空公司,例如大灣區航空,已決定減少香港飛往仙台和德島的定期航班班次。該航空公司的日本分公司社長透露,今年二月的春季航班預訂量較預期減少了三成左右,許多香港旅客確實相信了這個「預言」,預計到七月時訂票數會進一步下滑。雖然東京成田和大阪關西等主要航線目前尚未受到太大影響,但區域性航線的減班,已是謠言造成實際衝擊的例證。

香港旅行社業者也表示,以前從未遇到過這種情況,目前的赴日旅遊預訂量約為去年同期的一半,尤其夏季幾乎無人預訂,許多遊客已轉往澳洲或杜拜等地。儘管日本國家旅遊局表示尚需觀察四月以後的趨勢以判斷具體影響程度,但已顯現的旅遊預訂下滑和航班調整,無疑是對旅遊業的一記重擊。

除了這種預言式的謠言,真實的自然災害,如2024年初的能登半島地震,也會引發針對災區或周邊地區的不實謠言,造成所謂的「風評被害」。即使是受災程度較輕或未受直接影響的區域,也可能因為謠言而面臨大量訂單取消。例如,石川縣西南部的加賀市山代溫泉,儘管受災甚小,但到六月前的預約卻接連取消,造成了可觀的經濟損失。這表明,風評被害的範圍往往超出實際災區,擴散至整個區域甚至全國。

官方回應:闢謠與信心重建的漫漫長路

面對謠言肆虐,日本政府及相關機構已採取行動試圖闢謠並重建遊客信心。日本政府的內閣府防災官方X帳號發文強調,以現有的科學知識,尚難以預測地震發生的特定時間與地點。日本氣象廳也在官網澄清,一般而言,能夠明確預知地震發生時間與地點的資訊,皆可視為謠言。防災大臣等政府官員也紛紛出面,呼籲民眾不要聽信沒有科學根據的傳聞。

受影響地區的地方政府也積極發聲。德島縣知事和宮城縣知事都在記者會上強調,儘管災害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但日本已做好準備,不僅能保護國民,也能妥善保護觀光客。宮城縣知事更是直接點出,基於不科學證據的謠言透過社交媒體傳播並影響旅遊業是一個嚴重問題,並呼籲海外遊客無需過度擔憂,因為居住在日本的日本人並沒有因此逃離。

此外,旅遊業自身也在努力。例如,針對能登半島地震後的風評被害,金澤市的飯店業者組團赴台灣說明災區情況,並邀請台灣遊客前往。一些旅行社也提供額外保障,承諾若出發前得知地震發生可全額退費。

然而,闢謠工作面臨巨大挑戰。東京大學災害資訊專家關谷直也教授指出,與「科學上的正確性」相比,「高度的關注」或「不安」等情緒性因素更容易影響人們。社交媒體的特性使得情緒性內容比理性分析傳播得更快更廣。此外,對於像福島核災這類長期性的災害,國外民眾的認知往往停留在事故發生當下,缺乏後續更新的資訊,這使得針對性的闢謠和信心重建變得更為困難。即使日本政府對食品實施了嚴格的管制標準,且監測數據顯示輻射量與台灣等地相差無幾,但要徹底消除海外民眾的疑慮,需要更長期、更透明且更易於理解的資訊傳播策略。

經驗與啟示:脆弱的旅遊業與應對之道

災難謠言對日本旅遊業的重創,深刻揭示了旅遊業對信息環境的脆弱性。一個看似無害的傳聞,經過網絡的放大與情緒的渲染,就能輕易動搖遊客信心,導致經濟損失。這也凸顯了在後真相時代,政府與旅遊業在危機溝通方面面臨的嚴峻挑戰。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例如福島核災後的風評被害,以及近期的地震預言風波,日本政府和業界需要建立更為敏捷和有效的危機溝通機制。這包括:

  • 提升資訊透明度與權威性: 在災難發生或謠言出現時,政府和專業機構應第一時間發布權威、準確且易於理解的資訊。對於涉及安全的敏感話題,更需要持續、穩定地提供監測數據和科學評估,並以外語形式廣泛傳播。
  • 利用社交媒體進行精準闢謠: 針對謠言的主要傳播平台,運用針對性的語言和內容進行闢謠,而不是僅僅依賴傳統的官方聲明。與網絡KOL或有影響力的人合作,增加闢謠內容的可信度和傳播力。
  • 強調安全保障而非僅僅否認風險: 對於海外遊客的擔憂,與其強調「沒有危險」,不如聚焦於「即使發生災害,我們也有能力保障您的安全」。這包括詳細說明防災體系、避難流程以及針對遊客的應急措施。
  • 促進區域合作與信息共享: 旅遊是跨區域甚至跨國的行為,謠言的影響也常常超越單一地區。地方政府、旅遊業者以及海外合作夥伴需要加強協調,共同應對謠言挑戰。
  • 強化公眾的媒體素養: 從長遠來看,提升國內外公眾對資訊的辨識能力,減少盲目相信和傳播未經證實信息的行為,是釜底抽薪之策。
  • 總而言之,災難謠言對日本旅遊業的衝擊,是當代資訊環境下一個典型的案例。這不僅是關於自然災害本身,更是關於如何在充滿不確定性與虛假信息的時代,維護國家形象與經濟利益的課題。日本旅遊業能否從這一場場無形的風暴中汲取教訓,建立更強韌的「資訊免疫力」,將是其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