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一聲號角響起,全球貿易格局便不再平靜。一場由美國發起的關稅戰,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席捲了中美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往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便是中國輸往美國的貨物據報出現了顯著減少。這不僅是統計數字的變動,更是無數企業、產業鏈乃至全球經濟承受衝擊的具體寫照。這場貿易戰,遠不止是國與國之間關稅壁壘的增設,它像一面稜鏡,折射出全球化進程中的脆弱性與力量重塑。
關稅烽火的點燃
中美貿易戰的導火線,可追溯至2018年。當時的美國政府聲稱中國存在不公平貿易行為,包括竊取知識產權及商業秘密,並依據國內法對一系列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額外關稅,旨在迫使中國改變貿易慣例並縮小對美貿易逆差。 最初的關稅清單涉及數百億美元商品,稅率從25%起跳,隨後戰火升級,涉及的商品範圍和稅率不斷擴大。 例如,美國在2018年7月對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25%關稅後,中國也立即對等反制。 後續幾輪加徵,使得部分中國輸美商品總關稅稅率累計達到驚人的145%甚至更高,個別商品如醫療產品的關稅甚至可能達到約245%。 這些高額關稅,遠超過去的水平,被形容為「核彈級」貿易壁壘。
數據背後的真相:出口急凍?
在高額關稅的重壓下,中國輸往美國的貨物量確實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航運和物流數據直接反映了這一趨勢。根據報道,美國對中國貨物加徵145%關稅的影響持續浮現,加州洛杉磯港預計某週抵達的貨櫃數量較去年同期減少超過兩成。 貨運數據公司也指出,某段時間內,中國前往美國的標準貨櫃預約數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了多達45%。 航運公司甚至暫停了部分亞洲至美國的航線,業界人士直言「需求不見了」。
從宏觀數據來看,中國對美國的貿易依賴度也呈現下降趨勢。在貿易戰開始的2018年,中國對美出口佔總出口的比重約為19.2%或19%。 到了2024年或2024年前11個月,這一比例已經降至14.7%或14.6%。 而根據另一份報告,中國佔美國進口總額的比重也從2017年的21.6%下降到2023年的13.9%,創下二十年來的新低。 這些數字都證實了在高關稅環境下,直接從中國向美國的貨物流動正在減弱。
然而,雖然對美出口佔比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整體出口並未出現「崩潰」。例如,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仍創下歷史同期新高,整體出口也實現了增長。 這表明中國正在積極尋找並拓展美國以外的市場,其出口格局正在發生「東升西降」的變化,東協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因此,「出口急凍」更多是針對直接輸往美國的貨物,而非中國整體的外貿情況。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多重驅動因素
導致中國輸美貨物減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關稅無疑是最直接且強勁的推手。高額關稅大幅提高了中國商品的價格,削弱了其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 這使得美國進口商面臨更高的成本,部分企業選擇減少訂單或尋找其他貨源。 對一些產品而言,加徵的關稅可能達到「禁止性關稅」的水平,高到足以抑制進口。
除了關稅,供應鏈的轉移和重組是另一個關鍵因素。中美貿易戰促使跨國企業重新評估其全球生產和採購策略,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和規避關稅風險。 這種「去中化」或「中國+1」策略,導致許多製造業,特別是輸美產品的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如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印度和墨西哥等地。 數據顯示,同期美國從越南和墨西哥等第三方國家的進口份額大幅上升。 儘管研究表明,這些第三方國家可能仍然嚴重依賴從中國進口中間產品,形成「供應鏈繞道」,但最終成品直接運往美國時,其原產地已非中國,從而避開了關稅。
此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加劇了這一趨勢,包括中國自身不斷上升的勞動力成本,以及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和需求波動。在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企業為分散風險而進行的多元化布局,也加速了供應鏈的調整。
全球產業鏈的重塑與陣痛
中國輸美貨物大減以及隨之而來的供應鏈轉移,正在深刻地重塑全球產業鏈分佈。對於在中國設廠並主要對美出口的企業(包括大量台商),高關稅直接衝擊其利潤和生存,許多不得不考慮或已經將部分產能轉移出去。 這對於承接轉移目的地的國家來說是機遇,帶來了投資和就業。例如,東協國家在過去幾年吸引外人投資金額大幅增長,甚至超越了中國大陸。
然而,供應鏈重塑並非坦途,充滿陣痛。將成熟且龐大的供應鏈從一個地方(如中國)整體遷移到另一個地方極具挑戰,需要考慮基礎設施、勞動力技能、配套產業集群等多方面因素。 轉移過程伴隨著高昂的搬遷和重置成本。 對於美國進口商而言,從新的地點採購可能面臨更高的運價和物流成本,甚至品質和供應穩定性的不確定性。 關稅戰導致的高物價也可能影響美國國內的消費。
同時,這場變革也催生了新的模式。一些企業開始將生產模式轉為「中國製造服務中國市場,其他地方製造服務其他市場」,形成一個產品、兩套製造體系的格局。 中國企業也在積極「揚帆出海」,直接到海外設立工廠或拓展非美市場,以應對挑戰並尋找新的增長點。
前路迢迢:不確定性與新格局
中美貿易關係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儘管有分析認為中美雙方最終會達成某種妥協,但短期內高關稅和貿易壁壘可能成為常態。 美國未來的貿易政策,特別是潛在的新政府可能採取的措施,也為全球貿易格局帶來變數。 例如,川普提出的新關稅政策,可能進一步加劇貿易摩擦,甚至影響到受益於供應鏈轉移的東協國家。
在此背景下,全球經濟可能迎來兩套供應鏈體系的碰撞與競爭,即以美國技術為核心的體系與中國自主技術體系的相對分離。 企業需要在這兩大體系之間做出選擇或尋找平衡。這也意味著全球化模式正在從過去高度集中、效率至上的模式,轉向更加強調韌性、安全和多元化的新格局。
迴響與深思
中國輸往美國貨物據報大減,不僅僅是貿易數字上的冰冷變化,它是中美兩國間政治、經濟、技術博弈在商業層面的直接體現。高額關稅成功地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雙邊貿易的流向,迫使企業加速供應鏈的調整和再布局。這一過程充滿挑戰,也催生了新的商業模式和全球分工體系。雖然直接面向美國的出口面臨壓力,但中國的整體外貿正在通過開拓多元化市場展現韌性。這場始於關稅的貿易戰,其深遠影響正在改變全球經濟的地貌,其迴響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這是一個關於風險、韌性、適應與重塑的故事,每一個置身其中的經濟體和企業,都在這場風暴中尋找著自己的定位與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