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時代的浪潮中,數據隱私已不再是遙遠的技術詞彙,而是影響我們日常數位生活和國際商業運作的核心議題。當人工智慧(AI)服務跨越國界,如何在創新與個人資訊保護之間取得平衡,成為各國政府、企業和用戶共同面對的挑戰。中國AI服務商DeepSeek在南韓市場的經歷,正是一個鮮活的案例,揭示了數據流動的複雜性與用戶選擇權的重要性。
誤觸紅線後的重返
DeepSeek作為一家中國新興的AI公司,其大模型技術在市場上引起關注。然而,在初次嘗試進入南韓市場時,卻因數據處理方式觸礁。南韓個人資訊保護委員會(PIPC)發現,DeepSeek在2025年1月15日至2月15日提供服務期間,未經用戶明確同意,便將包含設備、網絡等個人訊息以及用戶輸入的內容,傳輸至位於中國及美國的數家公司,其中包括字節跳動旗下的雲服務平台「火山引擎」。 這一行為被認為違反了南韓的《個人資訊保護法》,導致DeepSeek應用程式在南韓的應用程式市場(包括Apple App Store和Google Play Store)被暫停下載,直至採取整改措施為止。
保護盾牌:用戶拒絕資料傳送的選項
經過約兩個月的暫停後,DeepSeek於2025年4月28日重新在南韓應用程式市場上架。 此次回歸的核心改變之一,是其更新的《個人資訊處理方針》,特別增訂了針對南韓用戶的個人資訊處理規定,明確承諾在遵守南韓《個人資訊保護法》的前提下處理相關個人資訊。 更為關鍵的是,DeepSeek標明了將用戶個人資訊轉移至中國和美國的四家公司(三家在華、一家在美),並賦予用戶「有權拒絕轉移個人資訊」的選擇權。
這一「用戶可拒絕資料傳送內地」的選項,是DeepSeek為符合南韓法規、贏回用戶信任而祭出的重要策略。這意味著南韓用戶在使用DeepSeek服務時,可以選擇不將其個人數據傳輸到中國或美國的伺服器進行處理,從而避免因數據出境而產生的潛在隱私風險和國安疑慮。儘管DeepSeek承認在先前未經同意下將南韓用戶數據儲存到火山引擎,並稱數據僅用於提升體驗,且自特定日期起禁止向中國轉移用戶輸入的內容,但為海外傳輸建立合法依據仍是PIPC建議其進行整改的要求之一。 新增的拒絕選項,正是對這一要求的具體回應,旨在透過賦予用戶控制權來建立數據傳輸的合法性基礎。
市場競爭與用戶信任的重塑
DeepSeek的南韓經歷,不僅是一個法律合規問題,更折射出AI服務在全球市場競爭中,數據隱私和用戶信任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AI大模型領域,數據是驅動模型訓練和優化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用戶對於其個人數據被如何收集、儲存、使用和傳輸的關切也與日俱增。特別是對於涉及跨境數據流動的情況,不同國家對於數據主權和隱私保護的法律框架差異,構成了顯著的挑戰。
DeepSeek此次以透明化處理方式和用戶選擇權重新進入南韓市場,可以視為其在平衡技術發展與市場合規、重建用戶信任方面所做的努力。在南韓這個對數據隱私高度重視的市場,能否有效溝解其新的數據處理政策,並確保用戶知情權和控制權得到充分尊重,將直接影響其服務的接受度和市場份額。相較於OpenAI的ChatGPT等競爭對手,DeepSeek必須在技術能力之外,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隱私保護承諾,才能在激烈的AI市場中站穩腳跟。
跨境數據流動規範的風向標
DeepSeek在南韓的事件,也為其他計畫進入國際市場的AI服務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它強調了深入理解並嚴格遵守當地數據保護法規的必要性。簡單的「一刀切」式全球化服務模式,很難適應各國日趨嚴格的數據本地化和隱私保護要求。賦予用戶對其數據流向的選擇權,或許會成為一種新的行業標準,尤其是在涉及敏感的個人資訊和AI訓練數據時。
未來,隨著AI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場景的拓展,關於數據主權、跨境數據流動和個人隱私的討論將會更加深入。企業需要提前規劃,建立彈性且合規的數據處理架構,並透過透明化的溝通機制,清晰告知用戶其數據的使用情況和權利。DeepSeek在南韓市場的這次「重新上架」,正是這一全球趨勢下的一個縮影,顯示了企業必須積極調整策略,將數據隱私視為產品競爭力的一部分,才能在日益複雜的國際數據環境中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