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濟的命運:一場看不見盡頭的馬拉松
在全球經濟的廣闊賽道上,兩個重量級選手——美國與中國,正進行著一場漫長而艱辛的馬拉松。這場競賽沒有明確的終點線,其過程充滿變數與挑戰,深刻影響著全球格局與每一個經濟體的脈動。正如辜朝明早在2018年所預言,這兩大經濟體正走向不同版本的「追兵與逃兵」悲劇。美國曾是靠製造業與出口引領世界的「逃兵」,如今卻被中國這位「低薪新星」緊追不捨。而中國,在經歷了高速增長後,也面臨著自身的結構性挑戰。這並非一場短跑衝刺,而是對兩國經濟韌性、政策智慧及長遠規劃的終極考驗。
各自的賽道:美國的表面光鮮與潛藏危機
從表面上看,美國經濟似乎表現強勁,失業率維持在低位,股市甚至一度創下新高。然而,這份光鮮背後隱藏著結構性的脆弱。根據資料顯示,美國目前貿易赤字接近GDP的4%,財政赤字更是超過7%。這種龐大的赤字在新興市場可能早已引發債務危機,但在全球資本自由流動的背景下,資金仍傾向流入被視為避風港的美國國債。這使得美元保持堅挺,但也反過來阻礙了美國製造業的復興。藍領工人對「回到黃金時代」的渴望,最終只能透過選票表達憤怒,而無論哪位政治人物上台,都難以根本解決這一結構性困境。美國政府每年需要發行鉅額新債來填補這個財政黑洞,這並非經濟健康的標誌,更像是一場金融版的「醉漢駕車」,風險不斷累積。這場財政赤字問題之所以沒有立即爆炸,僅僅是因為全球投資人目前仍願意為其買單,但這份信任如同信用卡循環利息,只會越滾越大,一旦信用崩潰,美國將面臨嚴峻考驗。
中國的轉型陣痛與成長瓶頸
中國的故事則呈現另一種形態的挑戰。在跨越了「路易斯拐點」後,中國進入了理論上的「黃金成長期」,但這段時期被過度催化。地方政府透過行政命令強制提高工資,試圖取代市場機制,結果導致工資過快上漲,部分製造業開始外移至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如越南和孟加拉。這使得中國面臨著「中等收入陷阱」的真實風險。相較於2000年代兩位數的GDP增長,中國近年來的增長率已放緩至約5%。更為嚴峻的是,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自2012年起每年減少約300萬人,當年推動經濟狂飆的人口紅利正在反噬。為應對出口放緩,中國將經濟策略轉向「內循環」,試圖依賴基建投資來拉動內需。然而,地方政府債務已逼近天花板,2024年地方融資平台負債總額接近GDP的50%。這使得內循環策略面臨資金瓶頸,難以有效對抗外部需求的疲軟。
貿易與科技的絞力:看不見的戰線
這場馬拉松不僅限於宏觀經濟指標的較量,更是一場在貿易和科技領域的無形戰爭。自2018年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以來,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人民幣匯率成為中國應對貿易壓力的一項重要工具。短期內,人民幣貶值有助於提升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促進出口。然而,長期持續的貶值壓力可能導致通脹加劇、資本外流以及金融市場不穩定。 如何在短期利益和長期穩定之間找到平衡,是中國政策制定者面臨的關鍵挑戰。
這場競爭已經從單純的貿易摩擦演變為國家戰略博弈,從「脫鉤」轉向「去風險」,並逐步擴展到投資、金融,甚至科技、法律、教育和醫療等廣泛領域。美國將中國定位為長期、全面的威脅,並透過印太戰略集結盟友,試圖牽制中國在區域的擴張。中國則視美國為奉行單邊主義的霸權,並試圖透過經貿合作強化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意圖打破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這場經貿博弈甚至動搖了以世界貿易組織為基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迫使全球經濟秩序面臨重塑。雙方在高科技領域的圍堵與反圍堵政策不變,這場技術競爭成為決定未來勝負的關鍵因素。
經濟韌性的比拚:誰能在逆境中前行
在這場經濟戰爭中,兩國比拚的更是「經濟韌性」。這意味著一個國家能否在外部衝擊和內部挑戰下保持穩定,並持續發展。美國試圖透過高關稅和國內投資吸引企業回流,推動再工業化。然而,高關稅壁壘可能惡化其市場環境和投資吸引力,導致美國資產被拋售,對美債構成壓力。同時,這種「對等關稅」政策也可能擴大中國的朋友圈,削弱美國的全球地位。 中國則強調構築具有強大經濟韌性的產業體系,突破核心技術瓶頸,建設強大國內市場,並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這意味著中國將更加聚焦於內部改革,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以應對外部的壓力和挑戰。無論外部形勢如何變化,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被視為創造中國經濟最大確定性的途徑。
預測與不確定性:未來的多種可能
對於中美經濟關係的未來,存在著多種可能的情景判斷。一種可能是美國保持強勢,中國因內部問題而走弱,全球維持單極格局。另一種可能是中國逐漸強大,美國因內部挑戰而相對走弱,多極世界格局顯現。還有一種可能是兩國維持長期博弈的現狀,美國仍強但難以主導中國,而中國在抑制環境下艱難發展,世界逐步形成兩個「地緣經濟陣營」。無論何種情景,中美關係的結構性矛盾和競爭態勢都將長期存在,不會因美國總統更迭而有重大變化。這場競爭將是長期的、激烈的,緩和的可能性較小。
這場「看不見盡頭的馬拉松」考驗著兩國的耐力、策略與應變能力。美國需要解決其財政與貿易赤字問題,重建製造業的活力;中國需要應對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挑戰,化解地方債務風險,並實現從世界工廠到技術強國的轉型。雙方在高科技領域的較量,將決定未來全球產業鏈的走向和各國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位置。
持久戰的意涵:對全球的警示
中美經濟的長期博弈,不僅是兩國自身的命運,更是對全球的警示。它預示著一個可能走向「去全球化」或「有限全球化」的時代,供應鏈面臨重塑,國際貿易規則受到挑戰,全球經濟增長面臨不確定性。對於其他國家而言,這意味著需要重新評估地緣政治風險,調整自身經濟結構,並在兩大經濟體之間尋找平衡點,以維護自身的國家利益和經濟安全。
這場馬拉松的終點線或許遙不可及,但過程中的每一步都至關重要。它迫使兩國正視自身的結構性問題,也驅動著全球經濟進入一個充滿變革與不確定性的新時代。最終,這場競賽的勝負將取決於誰能展現更強大的經濟韌性,誰能更有效地應對內外部挑戰,並在漫長的賽道上保持持續前行的動力。這是一場比拼智慧、耐力與國家治理能力的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