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美國關稅戰暴漲3倍!中國快時尚巨頭遭重創

貿易硝煙再起:SHEIN在美價格為何飆漲?

近年來,跨境電商以其便捷與實惠,成為全球消費者「剁手」的新寵,特別是來自中國的快時尚巨頭SHEIN,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迅速席捲美國市場。然而,一場看似遙遠的貿易戰火,正悄悄點燃了商品價格的戰場。近期彭博社等多家媒體的報導指出,在美國即將對小額包裹實施新關稅之前,SHEIN已開始大幅上調其在美國市場的部分商品價格,有些商品的漲幅甚至超過三倍,令人咋舌。這不僅是數字的變動,更是全球供應鏈、貿易政策與消費者荷包之間錯綜複雜關係的生動寫照。

關稅壓力下的價格傳導

此輪SHEIN在美價格上漲,核心原因直指美國即將實施的貿易新政。長期以來,SHEIN與Temu等電商平台受惠於美國一項名為「最低限度條款」(de minimis)的貿易豁免政策。這項政策允許價值低於800美元的進口商品免徵關稅。然而,隨著透過此類渠道進入美國的商品數量激增,特別是來自中國的包裹,美國政府開始重新審視這項已實施近一個世紀的條款。新的規定預計將取消來自中國及香港的小額包裹免稅待遇,並可能徵收高達120%的關稅,甚至提高每件郵包的費用。

這項政策的調整對依賴小額包裹直接寄送給消費者的跨境電商平台構成巨大挑戰。關稅成本的急劇增加,使得原有的「薄利多銷」模式難以為繼。為了消化這筆新增的成本,企業不得不選擇將部分壓力轉嫁給終端消費者,體現在商品價格上,便是直接的漲價。

驚人的漲幅與結構性影響

彭博社匯編的數據顯示,SHEIN在美國市場的價格調整主要集中在近期。不同類別商品的漲價幅度差異明顯。例如,美容與保健類產品中,熱銷榜前100件商品的平均價格較此前上升了51%,其中不乏價格翻倍的商品。家居、廚房用品及玩具類產品的平均漲幅也超過30%。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10件裝的廚房毛巾價格暴漲了377%,成為此輪價格調整中漲幅最驚人的單品。 相較之下,作為其核心品類的女裝,平均漲幅則相對溫和,約為8%。 彭博社對50件樣本商品的追蹤發現,從特定日期(4月24日至26日)開始的幾天內,SHEIN在美國的商品平均價格整體上漲了約10%。

這次價格上漲不僅是對新增關稅的直接反應,也可能反映出企業在供應鏈和運營策略上的調整。面對關稅壓力,一些中國出口企業已開始考慮將產能轉移至越南等其他國家,或尋求在美國設立倉儲,將運輸方式從空運轉為成本更低的海運,以應對成本上升和潛在的海關延誤。 這種結構性的變化,雖然長期可能有助於分散風險,但在短期內,轉移成本和調整物流也會體現在商品價格上。

消費者的選擇與市場格局

對於美國消費者而言,SHEIN等平台的核心吸引力在於其極致的性價比。一旦價格大幅上漲,這種吸引力勢必會受到削弱。摩根士丹利的調查顯示,超過82%的Temu用戶表示,在價格上漲後會減少購買或轉向其他平台。 這表明,價格敏感型消費者可能會開始尋找替代方案,例如本土品牌或二手市場。

這輪價格調整也可能影響整個美國電商市場的競爭格局。過去,SHEIN和Temu以其低價策略在美國市場佔據了一席之地,甚至對亞馬遜等傳統電商巨頭構成挑戰。 現在,隨著其價格優勢因關稅而減弱,可能會為亞馬遜主站、沃爾瑪等擁有更強本土供應鏈和庫存能力的平台帶來轉單機會。 然而,對於那些同樣依賴中國供應鏈的中小型電商賣家而言,關稅的影響可能更為直接和嚴峻,部分賣家已表示準備提高價格或撤出美國市場。

貿易摩擦的漣漪效應

SHEIN在美國的價格飆漲,是中美貿易戰持續影響的冰山一角。貿易摩擦從宏觀層面的關稅壁壘,傳導至微觀層面的商品價格,最終影響到普通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儘管美國政府聲稱關稅政策旨在保護本土產業和就業,但實際效果往往是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加劇通脹壓力,並可能損害消費者的購買力。

此次SHEIN的提價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以及貿易政策對企業經營策略的深遠影響。企業需要在地緣政治風險、供應鏈韌性與成本控制之間尋找平衡。對於消費者而言,這或許也意味著,過去那種觸手可及的超低價商品時代,正因貿易格局的變動而悄然改變。

未來展望與應對策略

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貿易環境,跨境電商平台需要積極調整應對策略。多元化市場布局,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是當務之急。 開拓歐洲、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構建更具韌性的全球供應鏈體系,將生產和倉儲分散到不同地區,都能有效降低地緣政治風險帶來的衝擊。

同時,提升產品附加值,擺脫對低價的過度依賴,也是長遠發展的關鍵。通過品牌建設、技術創新和服務升級,在非價格層面建立競爭優勢,才能在波詭雲譎的全球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這次SHEIN在美國市場的價格調整,不僅是一個商業事件,更是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化的縮影。它提醒我們,在相互依存的世界經濟中,貿易政策的每一次變動,都可能引發一連串的漣漪效應,影響到遠隔重洋的企業和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