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發文:強化底線思維,做好經濟工作
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經濟環境下,中國內地《經濟日報》發表文章,強調「強化底線思維,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性。這篇文章不僅反映了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也提出了應對這些挑戰的戰略方向。
什麼是底線思維?
底線思維是一種風險管理方法,強調預先考慮最壞的可能性,並做好充分準備,以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掌握主動權。習近平曾多次強調底線思維的重要性,指出要「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在經濟工作中強化底線思維,意味著要對可能出現的最不利情況進行預判,並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從而確保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為何要強化底線思維?
當前,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關稅戰、貿易摩擦等地緣政治風險,以及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等因素,都可能對中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將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並預測全球貿易增速將明顯放緩,這意味著中國的外需可能面臨萎縮的風險。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也面臨自身結構性問題,例如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等。這些內外部挑戰交織在一起,使得強化底線思維成為當務之急。只有做好充分的風險防範準備,才能確保中國經濟在複雜環境中穩健前行。
如何強化底線思維,做好經濟工作?
面對內外部挑戰,中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強化底線思維,做好經濟工作:
1. 擴大內需,增強經濟韌性
外部需求放緩的風險凸顯了擴大內需的重要性。中國擁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和完善的工業體系,這些都是應對外部衝擊的底氣。通過刺激消費、增加投資等手段,可以充分發揮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具體措施包括:
- 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強其消費能力。
- 大力發展服務消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 清理消費領域的限制性措施,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
- 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實施「兩新」(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兩重」(重大工程建設、重點產業發展)政策,擴大有效投資。
2. 實施積極的宏觀政策
靈活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工具,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例如:
- 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和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使用,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項目。
- 適時降準降息,保持市場流動性充裕,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 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支持科技創新、擴大消費、穩定外貿。
- 兜牢基層「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底線,確保社會穩定。
3. 促進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中國應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一批新興支柱產業。具體措施包括:
- 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的「科技板」,為科技企業提供更多融資渠道。
- 加快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推動人工智能與各行業深度融合。
- 大力推進重點產業提質升級,堅持標準引領,規範競爭秩序。
4. 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
有效防範和化解房地產市場、地方政府債務等領域的風險,確保經濟穩定運行。具體措施包括:
- 繼續實施地方政府一攬子化債政策,降低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 加快解決地方政府拖欠企業帳款問題,優化營商環境。
- 加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大高品質住房供給,穩定房地產市場。
5. 統籌國內經濟與國際經貿
在複雜的國際經貿環境下,中國需要統籌國內經濟發展和國際經貿鬥爭,堅定不移地辦好自己的事,同時堅定不移地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具體措施包括:
- 積極維護多邊主義,反對單邊霸凌行徑。
- 加強與各國的經貿合作,拓展多元化的貿易夥伴關係。
- 加快推動內外貿一體化,提升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聯動效應。
- 對受關稅影響較大的企業,提高失業保險基金穩崗返還比例,減輕企業負擔。
結語:化危為機,行穩致遠
強化底線思維,是應對當前複雜經濟形勢的必然選擇。通過擴大內需、實施積極的宏觀政策、促進科技創新、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以及統籌國內經濟與國際經貿,中國可以有效應對各種挑戰,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在逆境中更要堅定信心,化危為機。中國經濟有足夠的韌性和潛力,只要我們做好充分準備,就能夠在變局中牢牢把握主動權,實現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