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革命來襲!你準備好了嗎?

南中國海,這片碧波萬頃、島礁星羅棋布的海域,不僅是全球最繁忙的海上生命線之一,蘊藏著豐富的漁業與油氣資源,更是地緣政治博弈的關鍵場域。在這片牽動世界目光的海域上,中國對其島礁的主權宣示與相關行動,猶如潮汐般一波波湧現,深刻影響著區域和平與穩定,也引發了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漣漪。這不僅是關於幾座島嶼或幾片礁石的歸屬,更是歷史敘事、國際法詮釋、經濟利益與戰略野心的多重交織。

歷史的迴聲:九段線的起與承

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主張,其歷史淵源深厚。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中國人民便在南海進行航海與生產活動,相關紀錄見於東漢楊孚的《異物志》等古籍。這些史料被中國視為證明其先民最早發現、經營南海諸島的重要證據。到了唐宋時期,中國漁民已長期在南海捕魚、種植,並向政府繳納賦稅。官方文件、地方志及地圖也記載了歷代中國政府對南海的管轄,並將其列入版圖。例如,晉代的裴淵在《廣州記》中就記錄了中國漁民在南海捕魚和採珊瑚。明清時期,海南漁民冬季南下至南沙捕魚,颱風季再北返,形成了常態化的生產活動,即便島礁不適宜居住,仍有漁民長期停留。這些長期的開發經營與政府管轄行為,構成了中國主張對南海諸島擁有主權的重要歷史依據。

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公布了《南海諸島位置圖》,標繪了U型的不連續線段,最初為11段線,宣示中國在南海的領土及海域範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延續了對南海諸島的主張,後基於與越南的關係,將11段線修訂為今天的「九段線」。這條線被中國視為在南海主張權利的歷史性權利來源。然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通過後,要求精確劃定專屬經濟區和大陸礁層界限,這使得以不連續線段劃設的「九段線」面臨來自國際海洋法的質疑與挑戰。

築礁造島的現實:實質管控與戰略佈局

近年來,中國在南海島礁上的活動尤為引人注目,特別是在南沙群島進行的大規模填海造陸工程。自2013年起,中國開始在爭議海域填海造島,例如永暑礁、美濟礁、渚碧礁等。這些工程將原本露出水面的礁石或低潮高地擴建成了具備一定面積的人工島。據報導,永暑礁的面積從微小擴大了數百倍,足以興建長達3000公尺的飛機跑道。

這些人工島礁建設,從國家戰略層面上,被中國視為對其南海政策及海洋權益最直接的戰略宣示。它們從根本上改變了南海地區在軍事意義上的戰略戰術態勢。在這些擴建後的島礁上,中國部署了導彈掩體、雷達/通訊設施、防空導彈、反艦導彈、甚至戰機,使其具備海空防禦、偵察監視、補給支持等多種功能。這些被外界稱為「不沉航母」的軍事化島礁,顯著增強了中國在南海的軍事投射能力,也提升了其應對外來挑戰的能力。除了軍事設施,中國也在一些島礁上設立商業運營,如開設超商、火鍋店等,以此作為在爭議水域宣示主權的另一種方式。

國際法的交鋒:仲裁案的迴響

中國在南海的行動引發了其他聲索國及國際社會的擔憂與反應。菲律賓於2013年將南海爭議提交國際法庭仲裁,尋求裁定中國「九段線」的歷史詮釋是否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並要求判斷島礁的法律屬性,以確定不同的海域權利範圍。菲律賓主張,根據公約,不能維持人類居住或自身經濟生活的岩礁不應有專屬經濟區或大陸礁層,只能主張12海里的領海;只有符合條件的島嶼才能產生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將爭議地貌定性為「礁」而非「島」,將大幅縮減可主張的海域範圍。在仲裁過程中,菲律賓甚至將台灣實際控制的太平島列入仲裁標的,主張其僅是「岩礁」,不具備島嶼的法律地位。

2016年7月12日,位於荷蘭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公布仲裁結果。仲裁庭裁定,中國主張的「九段線」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沒有法律依據,中國對南海自然資源不享有基於「九段線」的歷史性權利。仲裁庭也認定,包括太平島在內的所有南沙群島島礁都僅是「礁岩」,因此均不可主張200海里專屬經濟海域。仲裁庭還認為,中國在南海的填海造陸行為給海洋環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中國政府對仲裁結果採取了不承認、不接受的立場,認為仲裁庭沒有管轄權,相關裁決非法無效,純屬廢紙一張。中國主張,南海問題的核心是領土主權和海域劃界問題,超出了公約的調整範圍。儘管仲裁結果對爭議各方具有法律約束力,國際壓力是其唯一的執行機制,但中國拒絕執行裁決,使得仲裁案並未根本性地解決南海爭端。

地緣戰略的博弈:資源、航道與大國競爭

南海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其資源和主權歸屬,更在於其無可替代的戰略地位。作為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航運通道,全球三分之一的航運都要經過南海。控制南海意味著對全球經濟命脈的潛在影響。美國估計,南海蘊藏著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這些巨大的經濟利益使得南海成為各國爭奪的焦點。

南海爭議也是中美兩大強權競爭的縮影。美國雖然不是南海爭端的聲索國,但長期以來在南海主張航行自由,並通過「亞太再平衡」戰略加強與區域國家的合作,以制衡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美國的軍艦和飛機常態化地在南海進行巡邏和「航行自由」行動,直接挑戰中國的主權宣示和實際控制。中國則認為美國的行動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並通過島礁軍事化來增強對抗美國挑戰的能力。南海因此成為中美軍事較量的潛在熱點。

未來展望:挑戰與可能的路徑

南海問題涉及多個國家,關聯著複雜的歷史、法律、經濟和戰略因素,解決之道遠非易事。仲裁案的結果提供了國際法層面的判斷,但未能促使各方達成共識。中國持續推進島礁軍事化,其他聲索國則依賴國際法和外部支持來維護自身權益,使得地區緊張局勢時有升級。

和平解決南海爭端,需要各方展現克制、尋求對話與合作。回歸「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或探索符合國際法框架的合作機制,或許能為僵局帶來轉機。然而,只要各方對主權歸屬和海洋權益的根本分歧持續存在,且大國博弈的背景不變,南海島礁的主權宣示及其引發的波瀾,就仍將是國際關係中一個長期而嚴峻的挑戰。這片蔚藍海域的未來,仍籠罩著不確定性,考驗著各方的智慧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