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獲南韓共同民主黨提名 角逐總統大位!

一場意外的政治風暴,吹皺了南韓政壇的一池春水。前總統尹錫悅因戒嚴令遭到彈劾下台,使得原本預定於遙遠未來的總統大選,戲劇性地提前至2025年6月3日舉行。在野的最大黨共同民主黨,在這場突如其來的變局中迅速集結,黨內初選的戰鼓擂響,最終,一個熟悉的身影再次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他就是前黨代表——李在明。

這並非李在明第一次站上共同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舞台。三年前,他曾與尹錫悅展開一場史詩般的對決,最終以南韓民主史上最微弱的差距惜敗。 如今,命運之輪轉動,尹錫悅的意外下台,為李在明開啟了重返青瓦台的機會。這場提前到來的選舉,不僅是對南韓民主韌性的考驗,也是對這位「永不放棄」的政治家的一次新的檢視。

初選之路:壓倒性的勝利

共同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初選,是一場聚焦了全國目光的選拔賽。李在明面對黨內其他競爭者,包括金東兗和金慶洙,展現了他無可撼動的黨內影響力。 初選採用了多輪巡迴競選的方式,涵蓋了南韓各地區。 在被視為共同民主黨「大本營」的全羅北道、全羅南道和光州地區,李在明就已經展現了壓倒性的優勢,得票率高達88.69%。 隨後的幾場初選,包括在忠清道、慶尚道以及最後的首都圈、江原道和濟州地區,他都保持了驚人的領先。

最終,共同民主黨在京畿道高陽市舉行了最後一輪競選並公布了累計得票率。 結果顯示,李在明在黨員投票中的得票率高達90.4%,而在民意投票中也獲得了89.21%的支持,最終以89.77%的累計得票率,毫無懸念地贏得了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 這個得票率不僅讓他擊敗了金東兗(得票率6.87%)和金慶洙(得票率3.36%),更創下了共同民主黨及其前身政黨自1987年南韓實現民主化以來,總統候選人初選的最高得票紀錄。

這場壓倒性的勝利,不僅是對李在明個人政治實力的肯定,也反映了在尹錫悅政府因戒嚴事件遭到彈劾後,共同民主黨內部尋求團結、集中力量迎戰大選的普遍意願。 黨員和支持者將希望寄託在這位曾與總統寶座擦肩而過的人物身上,期待他能夠帶領黨派重新奪回執政權。

李在明其人:爭議與韌性並存的政治家

要理解李在明的崛起,必須深入了解他的背景與政治生涯。李在明是一位律師出身的政治家,曾擔任城南市市長和京畿道知事。 他以其果斷的施政風格和獨特的個人魅力而聞名,但也伴隨著不少爭議。

他的政治生涯並非一帆風順,始終與多起法律訴訟和指控牽連。這些案件涵蓋了從賄賂到與房地產開發醜聞相關的指控,甚至涉及違反《公職選舉法》。 儘管上訴法院曾推翻對他違反選舉法指控的有罪判決,宣告他無罪,但最高法院仍在對此案進行審議,最終裁決尚未出爐。 這些未決的官司,無疑是他競選路上的一大陰影,可能影響他的參選資格和選情。 然而,面對外界對這些法律風險的擔憂,李在明表現出了驚人的韌性,以一種「明天會遇到交通意外都不知道」的態度,表達了他的無懼與堅定。

儘管面臨法律挑戰,李在明在公共領域的形象卻往往是強硬且直言不諱的改革者。他曾是促成尹錫悅戒嚴令被否決的關鍵人物之一,在尹錫悅宣布戒嚴的當晚,他便趕往國會大樓,與議員們一道確保戒嚴令被投票否決。 這場政治危機,反過來似乎也鞏固了他在反對陣營中的地位。

李在明的政治風格也常引發討論。他善於利用社交媒體與公眾互動,形象貼近基層。然而,有時其激進的言論也招致批評。這種集平民魅力與潛在爭議於一身的特質,使他成為南韓政壇中最具話題性的人物之一。

劍指青瓦台:綱領與展望

再次獲得總統候選人提名後,李在明明確表達了他的競選目標與願景。他表示,這次參選是為了實現「政權更替」和「修復民主機制」。 他強調這場選舉是「未來與過去、前進與後退、希望與絕望、團結與分裂之間的對抗」。

在初選獲勝後,李在明發表演講,立志打造一個「更團結堅固的共同民主黨」,呼籲全黨「齊心協力贏得大選」,實現政治使命,並「以更低的姿態完成總統的首要課題」,全力實現「國民團結」,開啟一個「充滿希望和關愛的國民幸福時代」。

儘管搜索資料未詳細列出他的具體政策綱領,但從他過去的經歷和黨派立場推測,他的政見可能繼續聚焦於改善民生、解決經濟不平等、推動社會改革以及在外交上尋求新的平衡點。 他的支持者期待他能夠延續進步派的執政理念,推動社會公平正義。

前方的挑戰與機遇

李在明重返總統大選舞台,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並存。最大的機遇無疑是尹錫悅因彈劾下台所造成的政治真空,以及執政黨國民力量黨可能因內部動盪而處於相對弱勢的局面。 提前舉行的大選,讓共同民主黨得以在短時間內集結力量,乘勢追擊。

從目前的民意調查來看,李在明在黨內初選前就已顯示出強勁的領先優勢。 在最近的民調中,他以兩位數的百分比領先於保守派國民力量黨的潛在對手,如前黨首韓東勳、前大邱市長洪準杓等。 這顯示了他在公眾中的支持基礎,也反映了部分選民對尹錫悅政府的反彈情緒。

然而,挑戰同樣巨大。首先,他面臨的法律風險仍是懸在他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最高法院的最終裁決可能隨時到來,一旦判決有罪,他將失去參選資格,這將對共同民主黨的選情造成毀滅性打擊。 這也意味著,這場選舉的時間點,對於他能否順利參選至關重要。 共同民主黨可能希望在最終判決前舉行大選,而保守派則可能希望拖延進程。

其次,他的過往爭議和激進形象,可能會在競選過程中被對手放大攻擊,影響中間選民的支持。 如何在保持改革者形象的同時,爭取更廣泛的選民基礎,將是李在明需要克服的課題。

第三,儘管民調領先,但南韓政治格局複雜多變,提前大選的變數甚多。 執政黨國民力量黨的最終候選人將於5月3日確定,其後續的競選策略和表現,以及其他潛在參選人的動向,都可能對選情產生影響。

結語:歷史的重演與變奏

李在明再次被提名為共同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是南韓政治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三年前的惜敗,如今因一場彈劾案而迎來「復仇」的機會。這場即將於6月3日舉行的總統大選,不僅是各政黨之間權力的角逐,更是南韓社會在經歷政治動盪後,對國家未來走向的一次重新選擇。

李在明以創紀錄的黨內得票率獲得提名,展現了他在黨內的凝聚力。然而,他背負的法律包袱和過往爭議,也為這場選戰增添了不確定性。 他能否成功跨越這些障礙,贏得國民的信任,最終入主青瓦台,將是未來一個多月南韓政壇最引人注目的看點。 這是一場歷史的重演,卻也因新的變數而充滿未知。南韓的政治大戲,正翻開充滿懸念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