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驚傳汽車衝撞人群 多人死傷震驚全城

街道上的歡慶瞬間被無情的金屬洪流撕裂,生命在尖叫與恐慌中變得支離破碎。加拿大溫哥華一個原本充滿歡樂的菲律賓社區節慶,在當地時間4月26日晚間,化為駭人的悲劇現場。一輛黑色SUV猶如脫韁的野獸,猛然衝入人群,留下的只有難以想像的混亂、痛苦,以及橫陳街頭的傷亡者。這突如其來的衝擊,不僅奪走了無辜者的生命,更在倖存者和整個社區心中刻下了難以磨滅的創傷。

恐懼撕裂的節慶之夜

事發於溫哥華東41街與菲沙街交界處,當時正舉行紀念菲律賓首位民族英雄拉普拉普(Lapu-Lapu Day)的街頭節慶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與。就在這個充滿文化氣息與歡樂的夜晚,大約當地時間晚上8時許,一輛黑色SUV突然衝入人群。目擊者描述,肇事車輛衝入行人專用區域,速度飛快,沿途撞倒多人,現場瞬間變成一片煉獄。尖叫聲、哭喊聲此起彼落,伴隨著車輛的轟鳴聲和撞擊聲,令人心悸。網上流傳的現場畫面觸目驚心,傷者倒臥在地,碎片散落一地,一些在場人士正試圖為傷者提供急救。有目擊者稱,看到約十五人倒地,且「滿街都是屍體」,顯示出事態的嚴重性。

無數生命驟然消逝

這起慘劇造成了嚴重的傷亡。溫哥華警方證實,事件導致多人死傷,並在後續更新中確認死亡人數。根據不同來源的報道,最初有傳造成7人死亡、20人受傷。然而,溫哥華警方隨後證實,截至4月27日凌晨3時,已有9人死亡。總理卡尼在事後也證實,事件造成9人死亡,逾20人受傷。警方更證實,死者中包括一名兒童。衛生官員證實,至少有26人因傷勢被送往醫院,但截至4月28日上午,這些傷者的狀況尚不明朗。這冷冰冰的數字背後,是一個個破碎的家庭,一段段嘎然而止的人生。他們可能只是來參加節慶,與家人朋友享受難得的歡樂時光,卻未料到會遭遇如此橫禍。

追捕與調查:緝兇與釐清真相

慘劇發生後,溫哥華警方迅速趕赴現場處理,大量警車、救護車及消防車趕到。涉事司機在事發現場被拘留。據報道,肇事司機曾試圖下車逃逸,但被現場民眾制服,直到警方到達後被正式逮捕。警方確認肇事司機為一名30歲的溫哥華居民。警方表示,這名駕駛是「單獨犯案」。

事件發生後,警方立即展開了全面調查,以釐清事發原因和過程。初步調查顯示,警方有信心認為事件並非涉及恐怖主義。這為籠罩在事件上的陰影帶來了一絲不同於恐襲的定性,但也讓事件的動機更顯撲朔迷離。司機的身份和事發時的狀態成為調查的關鍵。有消息來源稱,肇事司機在被控制後曾表示「對不起」,並且似乎存在精神健康問題。這些線索都需要警方進一步深入調查和證實。中國駐溫哥華總領館表示,正在核查是否有中國公民在此次事件中傷亡。

悲痛與慰問:社會各界的反應

這場突如其來的悲劇震驚了加拿大各界。溫哥華市長簡志強(Ken Sim)在社交平台X上發文,對此次「可怕事件」感到震驚和深深悲痛,並表示他們的心與受影響人士及溫哥華菲律賓社區同在。加拿大總理卡尼也發聲明,對拉普拉普節慶的悲慘事件感到震驚,向受害者家屬、菲律賓裔加拿大人及溫哥華市民致以最深切的慰問。加拿大卑詩省省長尹大衛(David Eby)也表示,這項消息讓他感到「震驚和心碎」。新民主黨黨魁辛格在事發前不久曾身處現場,他也對事件感到驚恐,並向遇難者及家屬,以及參與活動的溫哥華菲律賓社群送上慰問。這些來自各級政府和政界人物的慰問,體現了社會對受難者的哀悼和對社區的支持。

此次事件也引發了對行人安全和大型活動場地管制的討論。雖然警方排除了恐怖襲擊的可能性,但無差別的車輛衝撞依然造成了大規模傷亡,凸顯了在人潮密集區域加強安全防護的必要性。過去,加拿大及其他國家也曾發生過類似的汽車衝撞行人事件,有些是蓄意襲擊,有些則是意外或其他原因。例如,有報道提及了珠海、日本、德州和比利時等地發生的汽車撞人事件。加拿大運輸部的數據顯示,2022年加拿大全國機動車交通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有所增加。卑詩省平均每年約有3,263起涉及行人的車輛碰撞事故,導致約2,346名行人受傷,53人死亡。其中,近五分之一的機動車事故死亡人數是行人。這些數據提醒著人們,行人安全是一個持續存在的挑戰。大約78%涉及行人的機動車事故發生在十字路口。

痛徹心扉的餘波

溫哥華的拉普拉普日節慶慘案,不僅是一起獨立的事件,更是對城市安全和社區韌性的一次嚴峻考驗。當一個本應充滿歡樂的聚會,在瞬間被暴力和悲劇吞噬,留下的傷痛遠不止於物理層面。倖存者可能面臨長期的心理創傷,而整個菲律賓社區也將需要時間來撫平創傷,重新找回安全感。

警方仍在對事件進行詳細調查,期待能盡快釐清肇事司機的動機和事發經過,給受害者及其家屬一個交代。同時,這起事件也應當促使城市規劃者和活動組織者重新評估大型活動的安全措施,思考如何在開放空間中更好地保護參與活動的民眾,防止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也許需要更多的物理屏障,更嚴格的車輛進入管制,或是更全面的安全風險評估。

這場悲劇提醒我們,生命是脆弱的,突如其來的災難可能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刻發生。在哀悼逝者的同時,我們也應當關注倖存者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心理和物質支持。同時,社會各界應當團結起來,共同反思如何構建一個更安全、更包容的城市環境,讓每一個市民都能安心地參與公共活動,享受屬於他們的歡樂時光。這不僅是對逝者的最好紀念,也是對未來最負責任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