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免費通行」論
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拋出驚人言論,建議美國的軍用和商用船隻應該免費通過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此番話語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層層漣漪,不僅觸及了國際航運的核心經濟模式,更牽動了地緣政治的敏感神經。他強調,這兩條極具戰略意義的水道「如果沒有美國就不會存在」,並聲稱已要求國務卿處理此事。這一提議挑戰了現行的國際慣例和條約,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
運河的現實:全球貿易的命脈
巴拿馬運河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每年承載著全球約5%的海上貿易量,對於美國而言,更是約40%貨櫃運輸的必經之路。 蘇伊士運河則是連接地中海與紅海的要衝,是歐洲與亞洲之間最短的海上航線,過去曾佔全球海運貿易的10%至12%。 這兩條運河不僅是商業運輸的關鍵節點,也是軍事力量快速調動的重要通道。 運河的通行費是巴拿馬和埃及重要的國家收入來源。例如,蘇伊士運河管理局在紅海危機導致通航量下降前,年收入曾達到70億美元,近期則因胡塞武裝襲擊導致收入銳減約60%。 運河的運營和維護需要巨大的投入,這些成本主要通過收取過境船舶的費用來彌補。
免費通行的想像與障礙
特朗普提出的「免費通行」對美國船隻無疑具有經濟吸引力,可以大幅降低運輸成本。然而,這一想像在現實面前面臨諸多障礙。首先,運河的所有權和管理權在於各自的國家:巴拿馬運河由巴拿馬政府通過巴拿馬運河管理局(ACP)自主管理,蘇伊士運河則歸埃及所有和管理。 運河的通行費和規則由這些主權國家依據相關條約和法律制定。巴拿馬總統穆利諾已明確回應,運河的通行手續及費用由巴拿馬運河管理局規範,不存在任何相反的協議。
其次,國際法和現行條約是重要的約束。巴拿馬運河的運營受到《關於巴拿馬運河永久中立和經營的條約》等國際條約的規範,這些條約確保運河的中立性並規定了通行原則。 蘇伊士運河也受到《君士坦丁堡公約》等國際協議的約束,原則上對所有國家的船隻開放,但需支付費用。單方面要求免費通行,將嚴重違反這些國際協議和主權原則,可能引發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彈。
美國的特權還是義務?歷史與地緣政治
特朗普將美國在運河建設中的歷史作用作為要求免費通行的依據,認為「如果沒有美國,這些運河就不會存在」。 確實,美國在巴拿馬運河的開鑿和早期運營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並曾長期擁有運河的控制權,直到1999年根據《托里霍斯-卡特條約》將其完全移交給巴拿馬。 然而,將歷史貢獻直接等同於永久的免費通行權,顯然與當代國際關係和主權原則相悖。
特朗普的言論也與其之前對巴拿馬運河的立場一脈相承,他曾多次批評巴拿馬對運河的管理,並聲稱要「奪回」運河控制權,甚至不排除使用軍事力量的可能性。 他還指責中國在巴拿馬運河的影響力過大。 這些言論在地緣政治上具有高度敏感性,可能被視為對巴拿馬主權的挑釁,也加劇了中美在地緣戰略要衝的競爭態勢。對蘇伊士運河提出免費通行要求,則可能與當前紅海地區的緊張局勢以及美國在此區域的軍事行動有關。
經濟層面的得失:誰買單?
如果美國船隻免費通過運河,對美國航運業無疑是巨大的利好,能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競爭力。然而,這筆費用不會憑空消失,而是需要有人來承擔。運河管理方將失去一筆可觀的收入,這將直接影響其運營、維護以及對本國經濟的貢獻。理論上,這部分損失可能需要由美國政府通過某種形式的補償來填補,或是迫使運河管理方提高對其他國家船隻的收費,最終可能導致全球航運成本的整體上升,轉嫁給消費者。對於巴拿馬和埃及這樣依賴運河收入的國家而言,免費通行將是沉重的經濟打擊。埃及去年因紅海危機已面臨蘇伊士運河收入大幅下降的困境,再失去美國船隻的通行費將雪上加霜。
國際法的框架與挑戰
要求免費通行直接挑戰了現行的國際海洋法和運河條約體系。巴拿馬運河的運營基於《巴拿馬運河條約》及其相關協議,強調運河的中立性和非歧視性原則,所有國家船隻在支付費用的基礎上應享有平等的通行權。蘇伊士運河的國際通行慣例也類似。 單方面主張特權,將動搖這些基於國際合作和多邊協議建立起來的秩序。這不僅會引起巴拿馬和埃及的反對,也可能遭到其他依賴運河進行貿易國家的質疑和擔憂。巴拿馬甚至將特朗普關於「奪回」運河的言論提交聯合國,表達了對美國可能威脅使用武力的擔憂。
從言論到現實:政策實踐的可能性
儘管特朗普提出了這一設想並指示國務卿處理,但其轉化為實際政策的可能性極低。首先,如前所述,這將嚴重違反現有國際條約,損害相關國家的主權和經濟利益,實施起來面臨巨大的國際阻力。其次,即使美國政府有意推動,也需要通過複雜的外交談判或重新修訂條約,這將是一個漫長且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而且,美國國務卿是否會或如何在國際法框架內推動一個顯然不符合國際準則的要求,本身就是一個疑問。更現實的情況是,這可能更多是出於國內政治考量或對現有國際秩序的不滿而發出的言論。特朗普過去曾有過類似的「交易藝術」式談判風格,試圖通過極端要求來爭取有利位置,但也經常引發爭議而難以落地。
結語
特朗普關於美國船隻免費通過巴拿馬和蘇伊士運河的言論,再次展現了他挑戰傳統國際規範和雙邊關係的風格。這番話語雖然在經濟上對美國航運界聽起來很美妙,但在地緣政治、國際法和實際操作層面都面臨難以逾越的障礙。運河不僅僅是一條水道,更是相關國家主權和經濟的象徵,其運營和收費體系是全球貿易和國際合作的產物。單方面要求特權,不僅難以實現,更可能損害美國的國際信譽和與相關國家的關係。這一次的「免費通行」提議,恐怕更多停留在言論層面,提醒人們全球關鍵基礎設施的複雜性及其背後的權力、利益和規則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