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大選將於明日舉行,兩大總理候選人正進行最後衝刺。以下將分析本次大選的背景、主要候選人的策略以及潛在的影響。
大選背景:提前選舉與民意變化
加拿大總理卡尼 (Mark Carney) 於 2025 年 3 月 23 日宣布解散議會,提前舉行第 45 屆聯邦眾議院選舉。此舉的原因是,今年 1 月卡尼接替杜魯多 (Justin Trudeau) 成為總理,他希望藉由提前大選,獲得加拿大民眾的授權,以便在與美國總統特朗普 (Donald Trump) 打交道以及發展經濟等重要議題上有所作為。自由黨在卡尼上任後民調支持率大幅提升,卡尼希望藉此勢頭,讓自由黨能連續第四次贏得大選。
主要候選人及其策略
本次大選的主要競爭者是自由黨的卡尼和保守黨的博勵治 (Pierre Poilievre)。
- 卡尼 (Mark Carney):卡尼的策略是強調其在全球金融領域的經驗,以應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可能帶來的貿易戰風險。他批評特朗普的貿易政策撕裂全球經濟,並強調自己是帶領加拿大度過難關的合適人選。此外,他也試圖將自己塑造成一個穩健、有經驗的領導者,與博勵治的形象形成對比。
- 博勵治 (Pierre Poilievre):博勵治則將競選焦點放在民眾對前總理杜魯多執政期間生活費上漲等問題的不滿。他批評自由黨執政不力,使加拿大容易受到美國保護主義的影響,並試圖將自己定位為能夠代表民眾對抗現狀的改革者。
選舉結果預測與潛在影響
根據加拿大廣播公司 (CBC) 的民調匯總顯示,自由黨的支持率領先保守黨。然而,選舉結果仍然充滿變數。潛在的影響包括:
- 對美關係:由於卡尼和博勵治都對特朗普持批評態度,無論誰當選,預計加拿大都將面臨如何應對美國保護主義政策的挑戰。
- 國內政策:兩黨在經濟、社會政策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選舉結果將直接影響加拿大的未來發展方向。
- 外國干預:近年來,加拿大選舉一直受到外國干預的困擾。本次選舉中,有候選人成為攻擊目標,顯示外國干預仍然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外國勢力干預與候選人抹黑
本次加拿大聯邦大選,外國干預問題再度浮上檯面。保守黨候選人鄭敬基成為中國攻擊的目標,在臉書、微信、抖音和小紅書等中文社群媒體平台,出現大量攻擊鄭敬基的跨國資訊,散播其模擬的通緝海報和侮辱性字眼,企圖引起選民對鄭敬基的恐懼和反感。另外,其他選區也充滿了與中國政府有關的爭議。
提前投票人數創新高
本次大選提前投票人數創下紀錄,共有 730 萬選民在復活節週末提前投票,較 2021 年增加 25%。顯示加拿大選民對本次大選的重視程度。
結論:兩強相爭,變數猶存
本次加拿大大選,自由黨和保守黨兩強相爭,選情膠著。選舉結果不僅將決定加拿大的未來領導人,也將影響加拿大的對內對外政策。同時,外國干預、經濟挑戰等問題,也將是新政府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