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傳媒行業的變革浪潮中,青年參與成為關鍵動力。香港電台製作的《傳媒初體驗2024》以實務導向打破傳統框架,透過業界工作者現身說法與沉浸式工作坊,為中學生揭開傳媒工作的真實面貌。此節目不僅是技能培訓平台,更承載着培育未來媒體人才的使命——在資訊爆炸時代,如何引導年輕世代建立專業素養與批判思維?本文將剖析其運作模式、教育價值及對行業生態的潛在影響。
—
實務導向:從理論到操作的轉型實驗
節目首集以「傳媒新星追夢起程」定調,跳脫單向講授模式。業界資深導演、主持與製作人親授拍攝技巧時,同步解構鏡頭語言背後的敘事邏輯[1]。學員操作專業攝影機的過程並非單純技術演練,而是理解「畫面即觀點」的媒介本質——當他們調整焦距捕捉主體時,實質在學習如何框限受眾視角。這種「做中學」設計呼應香港近年教育改革方向:強調跨學科協作與情境化學習。
工作坊更引入模擬新聞現場環節。學生需在突發事件情境下完成採訪、剪輯與播報流程[2],此設計直指傳媒工作的核心挑戰:時間壓力下的決策能力。有參與者反饋:「原來記者按下錄音鍵前的三秒猶豫,可能改變整則報導的平衡性。」這種具象化的職業認知超越書本知識範疇。
—
價值重塑:解構媒體倫理的多重維度
節目特別強化倫理議題討論。當學員拍攝街訪時需同步考量《個人資料(私隱)條例》限制;編輯新聞稿則涉及《防止賄賂條例》中的利益申報規範[1]。這種將法律條文嵌入操作流程的教學法具有雙重意義:既培養合規意識,亦引導思考「第四權」行使邊界。
值得關注的是製作團隊邀請不同立場人士對談媒體角色[3]。有資深記者分享:「真相如同多稜鏡,《基本法》保障的新聞自由需建基於社會責任。」此種辯證式教學回應香港社會對媒體公信力的期待——當假訊息充斥網絡時,「事實查核」(Fact-checking)能力應成為新生代必備素養。
—
生態影響:人才培育鏈的重構嘗試
從三月頒獎禮可見成效:獲獎作品展現出超越年齡層次的議題敏感度[4],例如有團隊探討劏房青年數位落差現象。這種由青少年詮釋青少年困境的模式產生獨特張力——當受訪者面對同齡採訪者時更易卸下心防形成深度對話。
節目組透露後續將推出進階課程涵蓋數據新聞製作等前沿領域[5],反映其緊貼全球媒體數位轉型趨勢的策略思維。若持續發展成系統化培訓體系或可彌補本地院校課程偏重理論之不足;而港台作為公共廣播機構推動此計劃更具象徵意義——體現公共資源用於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路徑。
—
隨着第四波媒介革命來臨,《傳媒初體驗2024》提供重要啟示:真正的媒體素養教育需突破課室圍牆進入實戰場域。「追夢起程」只是開始——當這些年輕創作者日後面對AI生成內容衝擊或元宇宙敘事挑戰時能否堅守專業底線?答案或許藏在今日工作坊裡某個按下錄影鍵的瞬間之中。[1][2][4]
資料來源:
[1] www.rthk.hk
[2] www.youtube.com
[3] www.youtube.com
[5] www.youtube.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