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至今,大型老牌屋苑美孚新邨的二手市場展現一定活躍度,暫時錄得23宗成交,這一數字正迅速接近上月全月的26宗交投量。然而,在這些成交之中,損手離場的個案依然可見,為市場氣氛增添一抹複雜的色彩。
美孚新邨本月至今暫錄23宗成交,平均實用呎價約為9660元。與上月全月26宗的總量相比,顯示出本月的市場活動並未顯著放緩,甚至有望超越上月。這批成交涵蓋了屋苑內不同期數和戶型,反映出買家在當前市況下,對具備一定吸引力的物業仍有承接力。
在眾多成交個案中,一宗位於美孚新邨3期吉利徑6號高層D室的交易尤其引人關注。這個單位實用面積為670平方呎,建築面積896平方呎,採三房一廁間隔,享有內園景。原先開價720萬元,最終議價10萬元後,以710萬元易手。
這宗成交之所以受到關注,是因為原業主屬於近期入市後被迫損手的個案。根據資料,原業主是在2023年3月以800萬元購入此單位。短短持有約兩年時間,現時以710萬元轉手,賬面需蝕讓90萬元。若計算買賣所涉及的釐印費、代理佣金等雜項開支,實際虧損金額預計會更大,部分估算顯示連同使費實質蝕讓幅度可能高達17%。
這類蝕讓個案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當前市場狀態的一個縮影。導致業主選擇「壯士斷臂」離場的原因多樣。最直接的因素是自2022年以來,全球進入加息週期,香港的銀行同業拆息(HIBOR)跟隨上升,導致按揭利息支出增加,降低了物業的投資吸引力,同時也增加了業主的供樓負擔。
此外,市場對樓市前景的觀望態度濃厚。儘管政府已調整相關印花稅政策,試圖刺激交投,但整體經濟環境、就業市場狀況以及未來利率走向等不確定因素,使得部分業主對長期持有物業信心不足。尤其是在高位入市的業主,面對樓價下跌,或因資金周轉、移民等個人原因,選擇低於購入價出售,以鎖定損失,避免未來可能出現更大幅度的跌價.
美孚新邨作為一個擁有超過50年樓齡(屋苑樓齡約56.5年)的大型成熟屋苑,單位數量龐大(約13,115套),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然而,其高樓齡也意味著部分單位可能需要維修或翻新,這對潛在買家來說是一個額外的考慮因素。在市場下行週期中,這類老牌屋苑的價格調整幅度有時可能較新落成的物業為大,因為買家在選擇較舊物業時,通常會尋求更大的議價空間。本月約9660元的平均實用呎價,與部分期數(如一期過去30日成交平均呎價約8265元)存在差異,反映屋苑內不同期數、景觀、樓層和裝修狀況的單位價格差異顯著。
美孚新邨本月至今的23宗成交,既顯示出市場仍有剛性需求或部分投資者認為價格已調整至合理水平而入市,同時,該宗三房單位蝕讓90萬元的個案,則提醒我們,當前樓市仍處於調整階段,尤其對於一些於樓價高峰期入市的業主而言,面臨虧損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未來美孚新邨乃至整個二手市場的走向,仍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整體經濟環境的改善、利率政策的變化以及市場信心的恢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