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爾槍擊案背景
2025年4月22日,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了一起針對遊客的槍擊事件,造成至少26人死亡,17人受傷。印度方面指控,槍手是受巴基斯坦支持的武裝分子,但巴基斯坦堅決否認參與。這起事件被法新社形容為「1999年以來最致命的襲擊」。
印度的反制措施
事件發生後,印度總理莫迪緊急中斷對沙特的訪問,回國召開安全會議,並宣布對巴基斯坦採取一系列反制措施:
- 暫停簽證服務: 印度外交部宣布即時停止對巴基斯坦人的簽證服務,並撤銷已向巴基斯坦公民發出的簽證。
- 外交降級: 驅逐巴基斯坦外交人員,並將印度駐巴基斯坦高級專員公署的人數從55人減少至30人。
- 關閉邊境口岸: 關閉兩國之間的主要邊境口岸。
- 停止水資源共享: 暫停執行《印度河河水條約》,停止與巴基斯坦分享印度河水資源。
莫迪總理在社交媒體上誓言,將追捕每一個恐怖分子及其支持者,「直到天涯海角」。
巴基斯坦的反制措施
巴基斯坦駁斥了印度的指控,並宣布了一系列反制措施:
- 否認參與: 巴基斯坦國防部長聲稱,巴基斯坦與這起襲擊事件無關,該事件是「本土事件」。
- 對等反擊: 巴基斯坦副總理兼外長表示,巴方將對印度的措施作出「對等反擊」。
- 關閉領空: 巴基斯坦宣布關閉領空,不允許所有印度擁有或印度運營的航空公司航班通行。
- 暫停貿易: 立即暫停與印度的一切貿易,包括通過巴基斯坦與任何第三國之間的間接貿易。
- 訴諸國際平台: 巴基斯坦決定就印度違反《印度河河水條約》問題,訴諸國際平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國際社會的反應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強烈譴責這次襲擊,強調「針對平民不可接受」。美國總統特朗普表態支持印度,稱將協助追兇。國際輿論普遍擔憂,印度暫停河水條約可能引發人道危機,因為巴基斯坦60%的農業和電力依賴印度河下游。
克什米爾爭議的歷史背景
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克什米爾歸屬問題一直是兩國衝突的根源。印度指責巴基斯坦支持當地的武裝獨立運動,而巴基斯坦否認。2019年印度取消克什米爾特殊地位後,大量外來移民湧入,激化了本土反抗。
《印度河河水條約》的危機
《印度河河水條約》是一項由世界銀行斡旋達成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水資源共享條約,允許兩國共享一個對雙方都至關重要的河流系統的水資源。印度暫停該條約,可能對巴基斯坦的農業和經濟產生嚴重影響。巴基斯坦方面表示,任何試圖轉移印度河水源的行為都將被視為「戰爭行為」。
總結
克什米爾槍擊案引發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新一輪的緊張局勢。印度採取強硬的反制措施,而巴基斯坦也做出了對等的回應。國際社會普遍擔憂,兩國關係的惡化可能導致地區衝突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