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公屋制度一直以來都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在房屋需求遠大於供應的情況下。近年來,政府加強打擊濫用公屋的情況,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其中,將嚴重濫用公屋行為刑事化的修例,更是引發了關於「殺錯良民」的擔憂。
房屋署近年來採取多管齊下策略,加強對濫用公屋的打擊力度。根據《房屋條例》的規定,任何人士若在申報表上作出虛假陳述,將會被視為違法行為,並可能面臨法律後果。房屋局提出修例,旨在將嚴重濫用公屋行為列為刑事罪行,以更嚴厲的手段遏制這種現象。何永賢強調,此舉旨在針對牟利而非住戶,希望能夠有效收回被濫用的公屋單位,並將其分配給真正有需要的人。預計本年度可收回約2,800個單位。
然而,修例的推行也引發了部分議員和市民的擔憂。民建聯陳學鋒指出,有居民擔心措施可能導致「有殺錯無放過」的情況發生。例如,有些市民以公屋地址作為商業登記地址,或子女借用家中公屋地址進行商業登記,這些行為在過去可能未被嚴厲追究,但在新法規下,卻可能被視為濫用公屋的行為而受到處罰。TOPick報道中提及的個案,更顯示有市民在抽居屋時獲得房屋署人員的肯定,但在派發居屋後卻被告知濫用公屋,最終導致單位被收回,這確實令人擔憂。
針對這些擔憂,何永賢強調上訴委員會會按常理判斷個案是否違法,並會考慮具體情況。他表示,新法規的重點是針對那些以牟利為目的的嚴重濫用公屋行為,而非針對一般住戶的合理使用。然而,如何界定「嚴重濫用」以及如何確保執法過程中不出現偏差,仍然是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星島頭條的報導也指出,議員憂慮修例可能導致「殺錯良民」,需要謹慎處理。
除了刑事化修例,政府也採取了其他措施來打擊濫用公屋。例如,加強巡查和審查,追蹤公屋住戶的收入和資產情況,以及嚴格審核商業登記地址等。這些措施的目的是為了確保公屋資源能夠真正分配給有需要的人,並防止公屋被濫用。然而,這些措施的執行也需要謹慎,避免對無辜市民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總而言之,打擊濫用公屋是香港房屋政策的重要一環。政府加強打擊濫用公屋的力度,有助於釋放更多公屋資源,改善房屋供應問題。然而,在推行相關政策的同時,也必須充分考慮到可能出現的「殺錯良民」風險,並建立完善的上訴機制,以確保執法公正,保障市民的合法權益。如何在打擊濫用公屋和保護無辜市民之間取得平衡,是政府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