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總:進出口商生意受阻 學者呼籲勿幻想轉移市場

香港工總主席莊子雄近期指出,在持續的貿易戰背景下,無論美國進一步加徵關稅與否,對實際貿易額已無顯著影響,因為雙方企業之間「已經無可能再做生意」。此言論反映了當前國際貿易環境的嚴峻現實,以及香港作為國際貿易樞紐所面臨的挑戰。學者們也普遍認為,不應抱持樂觀幻想,美方與中國大陸的脫鉤斷鏈趨勢已然形成,香港的進出口商需要積極應對,尋求轉移風險的策略。

貿易戰的長期化與複雜化,已對全球供應鏈產生深遠影響。最初,關稅的加徵可能還會帶來一些數字上的變化,但隨著時間推移,企業逐漸調整策略,尋找替代供應商或轉移生產基地,以規避關稅成本。莊子雄主席的發言,正體現了這種調整的結果。他形容美方政策「非常不理性」,顯示出企業對未來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感到擔憂,普遍處於觀望態度。這種觀望情緒進一步抑制了貿易活動,使得關稅加徵的效果逐漸失效,甚至出現「數字上已經無影響」的局面。這也意味著,單純依靠關稅手段來達到貿易目的,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

面對美中脫鉤斷鏈的趨勢,香港的進出口商更需要審慎評估風險,並積極尋求轉移策略。學者們建議,港商可以考慮將生產點轉移至關稅較低、運輸效率較高的地區,或者將生產基地設在中國大陸,再將原材料和中間部件輸出。這種策略可以有效降低關稅成本,並維持供應鏈的穩定性。然而,轉移生產基地並非易事,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生產成本、勞動力供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政治穩定性等。此外,企業還需要重新建立供應鏈,並適應新的營商環境,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

除了轉移生產基地,香港的進出口商還可以通過多元化市場、拓展新的貿易夥伴來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近年來,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的經濟發展迅速,為香港企業提供了新的商機。通過積極參與這些市場的貿易活動,香港企業可以分散風險,並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香港政府也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提供資金、技術和市場信息等方面的幫助,鼓勵它們積極參與國際貿易,並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此外,香港可以利用自身在金融、物流、專業服務等方面的優勢,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助力它們在全球市場上取得成功。

總而言之,香港工總主席的發言以及學者們的分析,都指向了當前國際貿易環境的嚴峻挑戰。面對美中脫鉤斷鏈的趨勢,香港的進出口商需要認清現實,積極應對,尋求轉移風險的策略。這不僅需要企業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唯有如此,香港才能在複雜多變的國際貿易環境中保持競爭力,並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未來,香港需要更加積極地融入全球經濟,拓展新的貿易夥伴,並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才能在國際貿易舞台上佔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