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食物致癌 警世衞列入2A致癌物 遠離食道癌

高溫食物與致癌風險:遠離食道癌的飲食建議

近年來,關於飲食與健康的關聯性越來越受到重視。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期將65°C以上的食物列為「2A級致癌物」,引起了廣泛關注。此舉意味著高溫食物在動物實驗中已顯示出致癌性,且在某些人類研究中也發現了類似的危險性。這份報告不僅提醒我們注意日常飲食習慣,更凸顯了預防食道癌的重要性。本文將深入探討高溫食物致癌的潛在機制、相關研究證據,以及如何透過調整飲食習慣來降低風險。

高溫食物致癌的潛在機制

食道作為消化道的首站,直接接觸食物的溫度。長期反覆地食用過燙的食物,會對食道黏膜造成慢性損傷。這種損傷會導致細胞不斷地修復和再生,在這個過程中,細胞突變的機率也會隨之增加。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的致癌物清單中,將「超過65°C的熱飲」歸類為2A級致癌物,其定義是指有明確動物實驗證據,也有致癌機制佐證,但人類流行病學證據尚不完全充分。然而,多項研究表明,長期食用過燙食物與食道癌的發生率之間存在顯著關聯。

台灣國健署的研究指出,過燙飲食引發食道癌的風險為一般熱食的1.92倍。這意味著,習慣性食用過燙食物的人群,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幾乎翻了一倍。這種風險的增加,與食道黏膜的慢性發炎和損傷密切相關。此外,高溫食物還可能破壞食道黏膜的保護屏障,使其更容易受到其他致癌物質的侵害。例如,若同時攝取酒精或吸菸,過燙食物的致癌風險將會進一步提升。

高溫食物與食道癌的流行病學證據

除了實驗室研究外,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也支持高溫食物與食道癌之間的關聯。在一些高發地區,如中國、伊朗等地,人們普遍有飲用高溫茶水的習慣,而這些地區的食道癌發病率也相對較高。研究發現,這些地區的居民,長期飲用超過65°C的熱茶,食道癌的風險明顯增加。

此外,一些針對特定人群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例如,一項針對英國居民的長期追蹤研究發現,經常食用過燙食物的人,罹患食道癌的風險較低的人群高出約30%。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關聯在吸菸者和飲酒者身上更加明顯。這表明,高溫食物的致癌作用可能與其他危險因素存在協同效應。

降低食道癌風險的飲食建議

為了降低食道癌的風險,我們應該盡量避免食用過燙的食物。以下是一些實用的飲食建議:

  • 放涼再吃: 烹調後的食物,應放置一段時間,待溫度降至適宜的範圍再食用。
  • 避免「趁熱食」: 即使是自己烹調的食物,也應避免立即食用,讓食物稍微冷卻後再入口。
  • 調整飲用溫度: 熱飲的溫度應控制在65°C以下,避免飲用過燙的茶水、咖啡等。
  • 均衡飲食: 多攝取富含維生素和抗氧化劑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有助於修復受損的黏膜,增強免疫力。
  • 戒菸限酒: 吸菸和飲酒是食道癌的重要危險因素,應盡量避免。

除了飲食習慣的調整外,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也是預防食道癌的重要措施。對於有家族史或高危險因素的人群,更應定期接受篩檢,及早發現和治療潛在的病變。

總而言之,世界衛生組織將高溫食物列為2A級致癌物,為我們敲響了警鐘。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避免食用過燙的食物,可以有效降低食道癌的風險。預防勝於治療,讓我們從日常飲食做起,為自己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