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中國之間的關稅戰持續延燒,不僅影響全球貿易格局,更牽動著各國的經濟命脈。近期,美國商務部考慮對關鍵礦產進行國家安全調查,意圖降低對中國的依賴,甚至討論對中國鈾採購實施禁令。此舉正值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之際,凸顯了地緣政治風險對全球供應鏈的威脅。同時,中國也採取反制措施,將部分美國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顯示雙方在貿易領域的對抗正日益加劇。
美國商務部考慮對關鍵礦產展開國家安全調查,其核心動機在於確保美國的供應鏈安全。近年來,中國在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稀土元素等領域,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美國擔憂過度依賴中國可能使其在戰略資源方面受到制約,進而影響國家安全。因此,通過國家安全調查,美國旨在評估對中國關鍵礦產的依賴程度,並尋找替代供應來源,以降低潛在風險。信報報導指出,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表示,商務部正在積極考慮此項調查,並願意討論實施中國鈾採購禁令的可能性。這顯示美國政府對保障關鍵礦產供應的決心。
然而,關稅戰對美國消費者和企業也造成了實質性的影響。瑞銀的分析報告顯示,美國消費者可能需要支付超過5.4萬億美元的稅款,這將對消費需求產生負面影響。團隊指出,雖然關稅稅款佔美國家庭財富的比例不高,但卻佔零售銷售金額的一成,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GDP)的2%。這表明關稅不僅增加了企業的成本,也轉嫁到了消費者的身上,抑制了消費支出。此外,美國白宮宣布對華關稅將於周三升至至少104%,這將進一步加劇貿易緊張局勢,並可能引發更廣泛的經濟後果。信報網站的即時新聞也持續關注關稅戰的最新動態,反映了其對全球經濟的重大影響。
面對美國的關稅壓力,中國也並非坐以待斃。商務部近日宣布,將11家美國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作為對美國制裁的反制措施。此舉旨在保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並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根據《對外貿易法》、《國家安全法》及《反外國制裁法》等法律,中國有權對損害國家利益的外國實體採取相應的限制措施。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中國已做好應對美國關稅戰的準備,並將根據形勢需要,靈活運用降準、降息等貨幣政策工具。這表明中國政府有能力應對外部衝擊,並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
綜觀而言,中美關稅戰已成為全球經濟面臨的重要挑戰。美國試圖通過國家安全調查和關稅措施,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保障自身利益。然而,這些措施也對美國消費者和企業造成了負面影響。中國則通過反制措施,維護自身權益,並展現了應對外部壓力的能力。未來,中美貿易關係的走向仍充滿不確定性。雙方能否通過對話協商,尋求互利共贏的解決方案,將對全球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同時,各國也應積極尋求多元化的供應鏈,降低對單一國家的依賴,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地緣政治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