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年來,令人痛心的自殺事件時有發生,社會各界對於如何預防自殺、珍惜生命,以及提供適切的心理支援,都投入了更多的關注與努力。近期,葵涌葵聯邨再次發生一宗令人惋惜的事件:一名25歲男子從高處墮下,送院後不幸告不治。這起事件再次敲響了警鐘,提醒我們必須正視精神健康問題,並及時伸出援手。
葵聯邨的這起事件,警方初步調查認為事主為邨內住戶,且生前有精神病紀錄。雖然現場未有檢獲遺書,但這並不代表事主沒有在精神上承受巨大的痛苦。精神病紀錄的存在,暗示著事主可能長期與心理困擾作鬥爭,而這種困擾往往是隱形的、難以察覺的。香港01的報導指出,類似的悲劇並非個案。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香港也發生了多起令人心碎的自殺事件,例如沙田碧濤花園的14歲中一男生、青衣邨的中年漢,以及葵芳邨葵愛樓的66歲男子,都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生命。這些事件的發生,不僅給相關家庭帶來了巨大的傷痛,也讓社會反思如何更好地保護脆弱群體。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事件的受害者年齡層廣泛,從青少年到中年、老年,都可能面臨精神健康方面的挑戰。星島日報的報導中,沙田碧濤花園的男童並未有精神病或長期病患紀錄,這顯示即使是看似健康的個體,也可能因為突發的壓力或情緒困擾而走上絕路。而葵聯邨事件中,事主生前有精神病紀錄,則突顯了精神疾病患者的脆弱性,以及對持續性心理支援的需求。此外,on.cc東網曾報導葵聯邨聯逸樓發生過南亞漢墮樓事件,顯示不同背景的人群都可能面臨自殺風險。這些案例都提醒我們,自殺問題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涉及個人、家庭、社會等多個層面的複雜問題。
面對日益嚴峻的自殺問題,社會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建立一個更關懷、更包容的環境。首先,要加強對精神健康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消除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其次,要完善心理支援體系,提供更多便捷、可負擔的心理諮詢服務,讓有需要的人能夠及時獲得幫助。此外,要加強對高危人群的關注,例如有精神病紀錄的人、經歷重大生活變故的人、以及有自殺傾向的人,及早介入,提供必要的支援。Facebook上的「香港自殺報道資料庫」群組,正致力於記錄每日新聞報道中的自殺資料,以便進行討論和研究,這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關心身邊的人,留意他們的情緒變化,及時伸出援手,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和支持。珍惜生命,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種責任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