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於中共台海演訓期間,投書美媒《紐約時報》,以「台灣時日無多」(The Clock Is Ticking)為題,大談兩岸和解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引發台灣政壇廣泛討論。然而,此舉也引來強烈批評,尤其來自於國民黨立委吳欣岱的抨擊,她直指龍應台此舉是「大愚若智」,更形容此舉如同「給香港一巴掌」。此事件不僅凸顯了台灣內部對於兩岸關係的複雜立場,也反映出在中國持續對台施壓的背景下,台灣社會對於和平與安全的深刻焦慮。
龍應台的投書,其核心論點在於強調兩岸人民的共同文化根源,並呼籲雙方透過對話與理解,尋求和平共處的道路。她認為,在國際局勢日益緊張的背景下,兩岸衝突將對全球造成災難性影響,因此,維持台海和平符合各方的利益。然而,這樣的觀點在台灣內部並非普遍接受。吳欣岱等批評者認為,在中國持續升高軍事威脅,並無視台灣主權的情況下,與中國談判和解不僅無助於維護台灣的安全,反而可能讓中國誤判台灣的立場,進而加劇對台的壓力。吳欣岱更進一步指出,龍應台的言論對香港的民主運動造成了傷害,因為香港人民正承受著中國政府的壓迫,而呼籲與中國和解的言論,無疑是對香港人民的背叛。
除了政治層面的爭議,龍應台的投書也引發了對於「和解」概念本身的討論。對於許多台灣人來說,「和解」並非單純的政治議題,更關乎歷史正義與身份認同。在過去的威權統治時期,台灣人民經歷了政治迫害與文化壓制,許多人對於與中國的和解抱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在中國政府未對過去的錯誤行為進行深刻反省,並尊重台灣的主權與民主制度之前,任何形式的和解都缺乏基礎。此外,中國對台灣的認知也存在巨大落差,中國官方始終將台灣視為其一部分,並拒絕承認台灣的獨立地位。這種認知上的差異,使得兩岸之間的和解之路更加艱辛。
值得注意的是,龍應台的投書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對於台海局勢日益關注的縮影。近年來,隨著中國軍事實力的快速增長,以及中國對台灣的政治壓力不斷加劇,國際社會對於台海衝突的風險越來越擔憂。美國、日本等國家紛紛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並公開表示支持台灣的自我防衛權。在這樣的背景下,龍應台的投書試圖為兩岸關係尋找一線生機,但其觀點也受到了來自各方的質疑與批評。未來,如何平衡台灣的安全需求與兩岸和平的可能性,將是台灣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同時,國際社會也需要在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避免台海局勢走向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