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假踏青別忘防蛇咬 牢記「五要五不」自救法

連假期間踏青郊遊,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時也得留意潛在的危險。近年來,蛇咬事件時有所聞,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呼吸困難、敗血症,甚至截肢。根據疾管署的統計,每年平均將近1000人遭到毒蛇咬傷,因此,在前往山區、草地等環境時,務必提高警覺,並牢記自救方法。本文將深入探討蛇咬傷的應對措施,重點介紹「5要5不」原則,並提供相關的急救知識,以確保您和家人的安全。

蛇咬傷的風險與常見毒蛇

台灣地處亞熱帶,蛇類種類繁多,其中具有毒性的蛇類約有6種,包含雨傘節、眼鏡蛇、竹葉青、龜殼花、赤尾毒蛇、百葉蛇等。這些毒蛇的毒性各不相同,咬傷後的症狀也可能有所差異。雨傘節的毒性最強,咬傷後可能導致神經麻痺、呼吸衰竭;眼鏡蛇的毒性也較強,主要影響神經系統;竹葉青則以神經毒素為主,咬傷後可能出現局部疼痛、腫脹、麻痺等症狀。了解這些常見毒蛇的特性,有助於在被咬傷後更精確地判斷情況,並及時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

「5要5不」原則:蛇咬傷的自救口訣

當不幸遭遇蛇咬傷時,保持冷靜至關重要。切勿慌張,應立即採取正確的自救措施。疾管署大力推廣的「5要5不」原則,是民眾應牢記在心的自救口訣。

「5要」分別是:

  • 要視為毒蛇咬傷處理: 即使不確定被咬的蛇是否具有毒性,也應立即將其視為毒蛇咬傷,並採取相應的急救措施。
  • 要記毒蛇外觀特徵: 盡可能記住蛇的顏色、花紋、大小等特徵,或用手機拍照,以便醫師判斷蛇種,對症下藥。
  • 要脫飾品,避免肢體腫脹: 蛇咬傷後,傷口周圍可能出現腫脹,因此應立即移除手鐲、戒指、手錶等飾品,以免影響血液循環。
  • 要包傷口上緣,減緩毒液擴散: 使用彈性繃帶或紗布,在傷口上方約5-10公分處包紮,以減緩毒液沿著淋巴管擴散的速度。注意不要包紮過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
  • 要儘速就醫: 蛇咬傷後,應立即前往醫療院所接受治療,越早接受抗蛇毒血清注射,效果越好。

「5不」分別是:

  • 不割開傷口: 割開傷口不僅無法有效去除毒液,反而可能造成感染,延誤治療。
  • 不用嘴吸出毒液: 嘴巴內含有細菌,吸出毒液可能造成傷口感染,且效果有限。
  • 不冰敷: 冰敷會導致血管收縮,反而加速毒液擴散,並可能造成組織壞死。
  • 不飲酒或刺激性飲料: 酒精和刺激性飲料會加速毒液的作用,加重病情。
  • 不延誤就醫: 蛇咬傷後,應立即就醫,切勿自行處理或延誤治療時機。

抗蛇毒血清:有效的治療方式

被毒蛇咬傷的治療方式主要為注射抗蛇毒血清。抗蛇毒血清能夠有效中止或逆轉蛇咬傷的毒性作用,治癒率高,甚至可以降低死亡率。目前,台灣已有190多家醫療院所備有抗蛇毒血清供急救使用。及早施打抗蛇毒血清,對於減輕毒性反應、防止病情惡化至關重要。

預防勝於治療:踏青郊遊的安全注意事項

除了了解自救方法外,預防蛇咬傷才是最重要的。在踏青郊遊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 穿著長袖衣褲、高筒襪和登山鞋,以保護皮膚。
  • 避免在草叢、灌木叢等陰暗潮濕的地方行走。
  • 行走時注意腳下,避免踩到蛇。
  • 不要隨意搬動石頭、木頭等物品,以免驚擾到蛇。
  • 夜間活動時,應攜帶手電筒,並注意觀察周圍環境。

總而言之,蛇咬傷雖然可怕,但只要掌握正確的自救方法,並採取預防措施,就能有效降低風險,保障自身安全。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的同時,務必提高警覺,做好防護,才能安心踏青,度過一個愉快的連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