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乾燥天氣 多部門聯手防範山火」

清明節期間,天氣乾燥,加上掃墓人潮增加,山火風險顯著提升。為確保市民安全及保護郊野資源,各部門正積極採取跨部門防範措施,加強宣傳教育,呼籲市民提高防火意識。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加劇,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山火的發生頻率和強度亦隨之增加,香港亦不例外。因此,加強山火預防工作,已成為重要的公共安全議題。

清明掃墓時節,防火意識不可鬆懈

清明節是重要的傳統節日,許多市民會前往掃墓祭祖。然而,掃墓時常會燃燒紙錢、香燭等,若未加注意,極易引發山火。根據星島日報的報導,近期天氣乾燥,火災危險指數升高,尤其是在郊野地區,更需提高警惕。民政事務總署亦已在屯門等地舉辦山火宣傳活動,提醒市民注意防火安全。為減低疫情影響,相關部門建議市民可分散在清明節前後不同日子去拜祭,避免人群聚集,並在拜祭場地保持社交距離。此外,應避免在乾燥的草叢或樹林附近燃燒物品,並確保熄滅所有火種後才離開。

跨部門合作,提升山火應變能力

為有效應對山火風險,香港政府早已成立跨部門防止山火專責小組,由保安局督導,成員包括消防處、警務處、民政事務署等。各部門緊密合作,共同制定和執行山火預防措施。根據info.gov.hk的資料,政府部門在重陽節期間亦會採取特別措施,攜手防止山火。這種跨部門合作模式,有助於整合各方資源,提升山火應變能力。例如,消防處負責山火的撲救工作,警務處則負責維持現場秩序和疏導人流,民政事務署則負責宣傳教育和協調相關事務。

氣候變遷與山火風險:全球趨勢下的香港挑戰

全球氣候變遷是導致山火風險增加的重要因素。根據Facebook上本土研究社Liber Research Community的分享,加州的大規模山火警示我們,在火勢擴大至難以控制之前,預防林區產生火種才是關鍵。香港雖然地狹人稠,但郊野面積亦不容忽視。2020年,受山火波及的郊野公園面積達900公頃,顯示山火對香港的郊野生態環境構成威脅。面對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趨勢,香港需要進一步加強山火預防工作,包括提升氣象監測能力、加強防火設施建設、完善應急預案等。此外,亦應加強公眾教育,提高市民的防火意識,共同維護香港的郊野環境。PolyU的研究顯示,新型鋪路物料的研發,有助於應對極端天氣損耗,這也反映了科技創新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的潛力。

總而言之,清明節期間的山火風險不容忽視。透過跨部門合作、加強宣傳教育、提升應變能力,以及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香港才能有效預防山火的發生,保障市民安全,維護郊野生態環境。未來,我們應持續關注氣候變遷的影響,並積極探索新的防火技術和策略,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山火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