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考慮設立場外交易市場,以應對退市公司的股票交易需求,此舉引起業界擔憂,認為可能影響向上流動性及投資價值。此舉旨在為持有退市股票的投資者提供一個退出途徑,但同時也引發了對市場機制、流動性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的質疑。
香港交易所(港交所)正積極整理市場意見,初步方案顯示,此場外交易市場將允許散戶投資者參與,並透過做市商進行訂單配對,以應對流動性相對較低的狀況。然而,該市場將不會允許新股上市,也不會接受來自其他主要交易所退市的股票,更不會提供重返主板的途徑。這意味著,對於已退市的公司而言,這將是一個相對封閉的交易平台,缺乏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
此項計劃的核心目標是解決退市股票的流動性問題,讓投資者能夠收回部分損失。根據《彭博》的報道,香港正草擬相關方案,以便那些持有退市股票的投資者有機會變現。然而,業界普遍擔憂,缺乏向上流動的機制,可能會導致退市公司更無心經營,進而降低買方投資的價值。陳志華亦指出,若場外交易市場無法提供企業籌集新資金的途徑,也無法讓其重返主板,那麼其作用將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淪為一個「殭屍市場」。
此外,場外交易市場或將以「買者自負」的模式運作,這意味著投資者需要自行承擔交易風險。由於缺乏監管和透明度,場外交易市場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投資者需要謹慎評估。星島日報的報導也提到,若本港的場外交易市場限制較多,且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可能會讓退市公司更難以重振,最終影響整個市場的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交易所已表示正在整理市場意見,這表明相關方案尚未最終確定,仍存在調整的可能性。港交所需要充分考慮各方意見,在保障投資者利益的同時,也要確保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總而言之,香港設立退市公司場外交易市場的計劃,既有其積極意義,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和挑戰。如何平衡流動性、風險和向上流動性,將是港交所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此舉能否真正為投資者提供有效的退出途徑,並促進香港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仍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