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即將於2025年11月8日至2026年11月2日推出其首個大型戶外公共藝術展覽「藝滿芳庭——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藝術廣場計劃」。此展覽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將在博物館廣場免費向公眾開放,無需預約。作為西九文化區的重要文化盛事,這項展覽不僅標誌著本地公共藝術發展的新里程,更預計在未來一年吸引至少60萬人次入場參觀。本文將深入探討「藝滿芳庭」的展覽背景與意義、作品特色與藝術家陣容,以及其對公眾與城市文化的潛在影響。
展覽背景與社會意義
「藝滿芳庭」作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個大型戶外公共藝術項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突破了傳統博物館展覽的框架,將藝術從室內空間延伸至城市公共領域,讓市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更輕易地接觸和參與藝術活動。這種轉變不僅拓展了博物館的展示內容和空間,更為香港市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文化體驗平台。
策展理念以傳統中國園林為核心靈感,巧妙地融合了當代創作手法,旨在創造一個既具有詩意山林意境,又充滿都市活力的開放式藝文環境。這種設計理念呼應了全球博物館界近年來強調的「走出白盒子」趨勢,打破了傳統封閉式的展示模式,讓藝術更緊密地融入社區生活。對於香港這樣一個人口密集、土地資源有限的城市來說,「藝滿芳庭」充分利用西九海濱長廊的地理優勢和開闊的廣場空間,為市民提供了一個休憩、漫步,甚至親手觸摸藝術作品的多元體驗機會。這種親民且具包容性的策劃方向,有助於提升公眾對當代藝術的理解和興趣,進而培養更廣泛的文化參與。
作品特色與跨領域合作
本次展覽匯聚了六位本地資深及新晉藝術家與建築師的原創作品,他們分別是:負責設計博物館大樓的知名建築師嚴迅奇、雕塑家何兆基、竹藝專家林嘉裕、媒體裝置創作者卓思穎、視覺裝置設計師董永康以及軟雕塑家鄭淑宜。每位參展者都從中式園林美學及故宮文物中汲取靈感,並進行現代詮釋,為展覽帶來了豐富多元的藝術視角。
嚴迅奇的《舞動竹林》以地盤搭棚常用的竹枝,巧妙地構成一片樹林形態,體現了對傳統材料的創新運用。何兆基則透過抽象雕塑,呈現山巒起伏的意象,將自然景觀融入現代藝術語彙。鄭淑宜運用柔軟材質創造出富有流動感的立體裝置,為展覽增添了一抹輕盈的色彩。這些作品分佈於廣場各處,彼此呼應,形成一種環抱之勢。客席策展人鄭嬋琦表示,希望觀眾能獲得全景式的沉浸體驗,充分感受藝術的魅力。不同年齡層創作者的多元視角,也豐富了整體佈局的層次感,使得展覽更具吸引力。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展出作品皆採用多種材料,如金屬結構件或環保回收物料等,進行創作。部分作品更結合聲光電等多媒體元素,增強互動性,為觀眾帶來更豐富的感官體驗。這種跨界融合既保留了東方園林的精神,又注入了當代都市的活力因子,充分體現了香港作為國際都會兼容並蓄的特質。
對公眾參與及城市文化的影響
「藝滿芳庭」最顯著的特點在於其高度的開放性,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到訪欣賞,不受任何門檻限制。同時,展覽鼓勵觀眾通過觸摸或拍照等方式,深度參與其中,而非僅僅作為旁觀者。吳志華館長表示,希望打造一個真正屬於大家共享、共賞、共樂的藝術空間。這種強調公眾參與和互動的策展理念,有助於拉近藝術與大眾的距離,讓更多人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此外,「藝滿芳庭」的舉辦,也有助於提升香港的城市文化形象。作為一個國際化的都市,香港一直致力於發展文化藝術事業,吸引了眾多國際藝術家和文化機構。此次展覽不僅為本地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的平台,也為香港市民和遊客帶來了一個欣賞優秀藝術作品的機會,進一步豐富了香港的文化內涵,提升了其在國際文化藝術領域的地位。通過這樣的公共藝術展覽,香港可以更好地展現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創新精神,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到城市的文化建設中來。
總而言之,「藝滿芳庭——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藝術廣場計劃」不僅是一場藝術展覽,更是一項具有深遠社會意義的文化盛事。它將藝術帶入公共空間,鼓勵公眾參與,豐富城市文化,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隨著展覽的開幕,我們有理由相信,「藝滿芳庭」將為香港帶來一股新的文化活力,並在本地公共藝術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資料來源:
[1] www.hkcd.com.hk
[2] www.hkcd.com
[3] www.wenweipo.com
[4] news.now.com
[5] news.tvb.com
[6] www.hkpm.org.hk
Powered By YOHO 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