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自由指數近期出現了微幅回升,終止了連續五年的下跌趨勢。這一消息在香港新聞業界引起了廣泛關注。由香港記者協會(記協)每年公布的這一指數,旨在衡量香港新聞從業員對當地新聞自由狀況的觀感。儘管指數有所回升,記協認為這並非代表新聞自由環境得到實質改善,而是新聞從業員已經適應了當前的挑戰,並積極尋找應對之策。在複雜的政治與社會環境下,香港新聞自由的現狀與未來走向,都值得深入探討。
指數回升的表象與實質
香港新聞自由指數的回升,乍看之下似乎是個正面的信號。然而,仔細分析其背後的原因,卻發現情況並非如此樂觀。記協指出,指數的回升並非因為新聞自由環境變好,而是新聞工作者在長期壓力和限制下,逐漸調整了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心態。這種適應性雖然值得敬佩,但也凸顯了香港新聞自由面臨的嚴峻現實。過去18個月內,香港新聞自由狀況並未有顯著惡化,新聞從業員在這種環境下尋找方法應對挑戰。
在影響新聞自由的十個因素中,有八個因素的評分出現了改善。其中,「取得資訊的法律保障」和「傳媒顧忌批評特區政府」是改善最為顯著的兩項。前者平均分為3.5分,較2023年上升0.9分;後者平均分為2.8分,較2023年上升0.7分。這或許反映了新聞工作者在獲取資訊方面,感受到來自官方的阻力有所減輕,同時對於批評政府的顧忌也有所緩和。然而,這些微小的改善並不能掩蓋整體新聞自由環境的惡劣。
自我審查的陰影
儘管部分因素的評分有所上升,但「傳媒自我審查」仍然是評分最低的因素之一。這意味著,即使外部壓力有所減輕,新聞工作者內部的自我審查現象仍然非常普遍,對新聞自由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自我審查是指新聞工作者在報導新聞時,為了避免觸及敏感議題或得罪某些勢力,而主動過濾或修改新聞內容。這種現象不僅會扭曲事實,也會扼殺新聞的獨立性和批判性。
自我審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對法律風險的擔憂、對人身安全的顧慮,以及對經濟利益的考量。在香港的政治環境下,新聞工作者可能會擔心因為報導某些議題而觸犯法律,例如《國家安全法》。此外,一些媒體機構可能會因為擔心失去政府或企業的廣告收入,而選擇避免報導敏感議題。自我審查的存在,使得香港的新聞報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客觀性和公正性。
新聞自由的未來展望
雖然當前香港新聞自由面臨諸多挑戰,但香港記者協會仍然堅持為改善新聞自由環境而努力。記協主席鄭嘉如表示,目前進行民調雖面臨操作及預算上的困難,但運作上沒有受到壓力,不會特別擔心。這表明,即使在困難重重的環境下,記協仍然致力於維護新聞自由,並通過民調等方式了解新聞工作者的真實想法和感受。
展望未來,香港新聞自由的走向仍然充滿不確定性。一方面,香港的政治環境可能會持續收緊,對新聞自由構成更大的壓力。另一方面,新聞工作者和社會各界對新聞自由的呼聲也可能越來越強烈,促使政府和社會重新審視新聞自由的重要性。在這種複雜的背景下,香港新聞自由的未來取決於各方力量的博弈和平衡。
總而言之,香港新聞自由指數的微幅回升並不意味著新聞自由環境得到了實質改善。相反,它反映了新聞工作者在逆境中的適應和韌性。然而,自我審查等問題仍然嚴重制約著香港新聞自由的發展。香港新聞自由的未來取決於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堅守。只有當新聞工作者能夠在免於恐懼和壓力的環境下自由報導,香港才能真正擁有健全和充滿活力的媒體生態。
資料來源:
[1] www.hk01.com
[4] www.rfi.fr
[5] news.mingpao.com
[6] www.cna.com.tw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