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香港與廣東、澳門共同承辦第15屆全運會,這不僅是一場體育盛事,更為香港帶來了推動「跑步經濟」的絕佳契機。跑步作為一項普及且有益健康的運動,其背後蘊藏的經濟潛力不容小覷。透過舉辦各類跑步活動,不僅能促進市民的健康生活,更能活化社區,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本文將深入探討香港如何借助全運會的東風,充分利用現有優勢,克服挑戰,並採取具體措施,以實現體育與經濟的雙贏局面。
香港發展「跑步經濟」的基石
香港具備發展「跑步經濟」的先天優勢,包括廣大的跑步愛好者群體、豐富的跑步賽事經驗以及積極參與的商戶贊助。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香港跑步經濟的堅實基礎。
首先,香港擁有龐大的跑步愛好者群體。越來越多的市民將跑步視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參與各類跑步活動。這種廣泛的參與度為跑步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
其次,香港已經擁有多場成功的跑步賽事舉辦經驗。這些賽事不僅吸引了本地的跑步愛好者,也逐漸吸引了國際跑者的目光。例如,香港馬拉松等知名賽事已成為香港體育界的一張名片。
再者,香港的商戶也積極參與到跑步經濟中來,透過贊助賽事、提供相關產品和服務等方式,共同推動跑步經濟的發展。信和集團推出的「S+ Urban Run都會跑」平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串連了旗下九大商場,結合社區資源,打造跨港九新界的商場社區跑步網絡,有效地將運動經濟與健康生活時尚結合起來。
這些基礎設施和社區參與,為香港發展跑步經濟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使其具備了進一步發展壯大的潛力。
賽事產業化的挑戰與策略
儘管香港在發展跑步經濟方面具備一定的優勢,但要將跑步賽事真正產業化,使其對經濟增長產生更大的貢獻,仍然面臨著一些挑戰。
其中一個主要的挑戰是賽事的恒常化問題。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指出,目前香港經濟仍以金融服務業為主,跑步賽事對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相對較小。要真正推動跑步經濟的發展,需要確保賽事能夠定期舉辦,形成規律性,讓跑步活動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另一個挑戰是賽事的影響力問題。為了吸引更多投資和消費,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香港的跑步賽事需要提升其國際知名度和吸引力。這可以透過邀請國際知名跑手參與、提高賽事獎金、改善賽事組織和服務等方面來實現。莊太量以哈爾濱冰雕為例,說明獨特且具吸引力的活動能促使全球遊客專程前往,帶動當地經濟,這也為香港的跑步賽事發展提供了借鑒。
具體推動措施
為了克服上述挑戰,香港可以採取一系列具體的推動措施,以實現跑步經濟的蓬勃發展。
首先,可以借鑒信和集團「S+ Urban Run都會跑」的成功經驗,結合商場、社區與文化資源,打造多元化的跑步活動。這個平台設計多條街跑路線,讓參加者深入探索不同社區,增強跑步活動的趣味性和社區凝聚力。這種模式可以推廣到其他社區,讓更多市民參與到跑步活動中來。
其次,可以利用數碼化管理手段,提升活動參與度和互動性。例如,可以透過開發手機應用程式,方便市民報名參與跑步活動、查詢賽事資訊、分享跑步經驗等。信和集團的「S+ REWARDS」應用程式在這方面就做得不錯,可以作為參考。
再者,政府和企業應加大對基建和賽事的投資,完善跑步相關設施,提升賽事品質和國際競爭力。例如,可以興建更多的跑步徑、改善現有跑步徑的設施、提供更好的賽事組織和服務等。
結語
總而言之,香港具備發展「跑步經濟」的良好基礎,透過舉辦第15屆全運會,香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透過恒常化賽事舉辦、提升國際影響力及結合社區資源推動多元跑步活動,香港有望促進體育產業與經濟的融合發展。未來,香港應持續完善基建投資,深化賽事品牌建設,並利用數碼平台提升參與體驗,打造獨具特色的跑步經濟生態,為城市注入更多活力與健康元素,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跑步經濟不僅能促進市民的健康,更能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資料來源:
[1] www.tkww.hk
[3] www.hkcd.com.hk
[4] www.wenweipo.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