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德Podcast:香港無就業復甦?陸內捲浪潮將至!

香港經濟正面臨一種獨特的挑戰,被稱為「無就業式經濟復甦」。這種現象意味著儘管經濟數據顯示出增長,但就業市場卻未能同步改善,使得經濟復甦的成果未能惠及廣大市民。資深銀行家吳明德的分析指出,香港的復甦模式過於依賴金融市場,尤其是中概股回流帶來的資金,而忽略了實體經濟的發展,這導致了經濟增長與就業機會之間的脫節。本文將深入探討香港「無就業式經濟復甦」的本質與影響,分析大陸內捲浪潮對香港經濟的衝擊,並展望香港經濟結構的未來發展方向。

金融繁榮與就業困境

香港的「無就業式經濟復甦」主要體現在金融市場的活躍與實體經濟的疲軟之間的反差。吳明德指出,大量中概股選擇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點,吸引了來自中國大陸的資金流入股市,使得金融業呈現繁榮景象。然而,這種金融業的增長並未有效地轉化為實體經濟的活力,本地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並未因此獲得顯著的增長,甚至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

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最新的失業率升至3.7%,失業人口達到14.5萬人,創下2022年10月以來的新高。其中,建造業和飲食業成為失業的重災區,失業率分別高達7.2%和6.4%。這些數據表明,儘管香港的GDP有所增長,但就業市場依然疲弱,私人消費和就業人數均呈下降趨勢。這種經濟復甦與就業市場脫節的矛盾,使得經濟增長的成果難以惠及基層市民,加劇了社會貧富差距。

內捲浪潮的衝擊

中國大陸的「內捲」現象加劇了香港實體經濟的困境。吳明德警告說,隨著中國大陸內部競爭的加劇,大型中資企業逐步進入香港市場,並在各行各業中佔據主導地位,這對香港本地實體經濟構成了更大的壓力。內捲指的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個體或企業為了爭奪有限的利益而進行過度競爭,導致整體效率下降和創新受阻。

在香港,這種內捲現象表現為中資企業利用其規模和資源優勢,擠壓本地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使得本地企業難以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這種趨勢不僅削弱了本地就業市場的活力,也可能導致經濟結構的單一化,降低香港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經濟結構的轉型與未來展望

面對「無就業式經濟復甦」的困境,香港需要積極尋求經濟結構的轉型,實現經濟增長與就業市場的同步改善。吳明德的分析提醒我們,過度依賴金融市場的繁榮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加關注基層勞動者的就業問題,推動產業多元化和創新。

具體而言,香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 發展多元產業:除了金融業外,香港應積極發展創新科技、文化創意、高端服務業等多元產業,為本地居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 支持中小企業:政府應提供更多的支持,幫助中小企業提升競爭力,應對來自中資企業的競爭壓力。
  • 加強職業培訓:提供更多職業培訓機會,提升勞動者的技能水平,使他們能夠適應新的就業市場需求。
  • 優化營商環境:改善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國際企業來港投資,增加就業機會。
  • 面對大陸內捲浪潮的衝擊,香港更應積極尋求自身優勢,強化創新科技、文化創意及高端服務業等領域,避免過度依賴金融市場和中資企業,保持經濟的多元化和自主性。這不僅有助於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也能為本地居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穩定。

    總之,香港的經濟復甦不能僅僅停留在金融市場的繁榮,更需要關注實體經濟的發展和就業市場的改善。只有通過結構性的改革和多元化的發展,香港才能擺脫「無就業式經濟復甦」的困境,實現可持續且包容的經濟發展。面對大陸內捲浪潮的挑戰,香港需要更加堅定地走自己的路,發揮自身優勢,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資料來源:

    [1] thechasernews.co.uk

    [2] www.youtube.com

    [3] www.youtube.com

    [4] www.youtube.com

    [5] www.youtube.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