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庭於2025年8月18日開始聽取黎智英案的結案陳詞,控方指控這位壹傳媒創辦人意圖煽動外國對中國及香港實施制裁,使得這起案件再次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黎智英因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中的「串謀勾結外國勢力」等罪名,已被還押近五年。此次結案陳詞,標誌著這場歷時近半年的審訊步入最為關鍵的階段,其對香港法治及言論自由的影響備受矚目。
案件背景與審訊進程
黎智英案於2023年12月正式開審,歷經近11個月的漫長審訊,控辯雙方已完成了所有的舉證程序。原定於8月14日展開的結案陳詞,由於香港受到暴雨警告的影響,以及黎智英個人健康狀況不佳,經歷了兩度押後,最終於8月18日在西九龍裁判法院(暫代高等法院)進行。在庭審現場,黎智英佩戴著動態心電圖監測儀,法官與醫療團隊經過評估後確認,其身心狀況適合出庭應訊,並允許他在審訊期間,如果感到身體不適,可以隨時提出休息的要求。控方提交的書面結案陳詞長達860多頁,逐一詳細回應了辯方提出的五個法律爭議點,充分顯示出案件的複雜性與嚴謹性。
值得一提的是,黎智英案的審理場地選擇在西九龍裁判法院,這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高等法院通常處理較為嚴重的案件,而將此案安排在裁判法院,可能一方面是基於案件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也可能考慮到場地安排等因素。無論如何,案件的公開審理體現了香港司法體系的透明度,也讓社會各界得以了解案件的進展。
控方指控的核心內容
控方的指控核心集中在黎智英涉嫌「串謀勾結外國勢力」,以及透過其控制的媒體及相關公司,刊印具有煽動性的刊物,意圖促使外國政府對中國及香港實施制裁。控方強調,黎智英表現出「堅定不移的意圖」,不斷呼籲外國政府對香港和中國施加壓力,這種行為被視為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控方律政司副刑事檢控專員周天行指出,黎智英案涉及的行為,不僅觸犯了《港區國安法》,更嚴重損害了香港社會的穩定和法治基礎。此外,在案件審理期間,有多名政界人士公開批評外部反華勢力,試圖利用黎智英的健康問題來抹黑特區政府,同時強調懲教署對在囚人士健康的重視,以此來反駁外界的炒作。
「串謀勾結外國勢力」罪名,是《港區國安法》中備受關注的條款之一。控方需要提供充分的證據,證明黎智英的行為確實符合這一罪名的構成要件。這不僅需要證明黎智英與外國勢力存在聯繫,更需要證明其行為具有明確的意圖,即促使外國對中國或香港實施制裁。控方在結案陳詞中詳細闡述了其證據,並逐一回應了辯方的質疑,力圖證明黎智英的行為已經構成了犯罪。
社會與國際反響
黎智英作為香港民主派媒體大亨,其案件一直被視為檢驗香港言論自由與司法獨立的試金石。國際社會對此案的關注度極高,部分聲音對黎智英的處境表示關切。美國前總統川普曾公開表示願意協助黎智英,儘管此舉引發了中國駐美大使館的強烈反對,並強調反對外部勢力干涉中國內政及抹黑香港法治。香港本地社會對此案件的看法存在明顯分歧,支持者認為案件涉及政治打壓,而反對者則認為法律必須得到嚴格執行,以維護國家安全。在庭審過程中,黎智英曾向旁聽席揮手致意,隨即被法庭保安制止,這一細節也顯示出案件的敏感性與高度警戒。
國際社會的反應,凸顯了此案所涉及的複雜地緣政治因素。一些西方國家政府和人權組織,對《港區國安法》的實施以及香港的言論自由狀況表示擔憂。他們認為,黎智英案是對香港新聞自由和司法獨立的又一次考驗。然而,中國政府則堅稱,香港事務屬於中國內政,外部勢力不應干涉。這種對立的立場,使得黎智英案不僅僅是一起法律案件,更成為國際政治博弈的一個焦點。
總體而言,黎智英案的結案陳詞階段,不僅是法律程序的關鍵節點,更深刻地反映出香港在《港區國安法》框架下的司法實踐與政治環境的複雜交織。控方指控黎智英意圖煽動外國制裁,凸顯了國家安全與言論自由之間長期存在的張力。可以預見的是,此案的判決結果,將對香港的法治環境、媒體自由以及國際形象產生深遠的影響。無論結果如何,社會各界都需要持續關注司法公正與人權保障,努力促進香港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同時,案件也提醒我們,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同時,也應盡力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尋求兩者之間的平衡,這對於香港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資料來源:
[2] hk.crntt.com
[4] www.rfi.fr
[5] thewitnesshk.com
Powered By YOHO AI